孙其峰,原名奇峰,1920年生,山东招远人。当代著名书法家、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师从徐悲鸿、汪慎生、寿石工等,擅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兼通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天津市美协名誉主席,天津市书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曾获第九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著有《怎样写隶书》《孙其峰书画》《孙其峰书法篆刻选》《孙其峰书画全集》等。
当代书画名家孙其峰先生,于2023年3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4岁。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首都师范大学 徐 改
恩师孙其峰先生仙逝一年多了,先生对吾等后辈的谆谆教诲以及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常萦绕于怀。写几则往事,以表对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教我治印
1960年我考入‘河北美术学院’绘画系。当时的河北美术学院是1959年在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扩充独立而成的,分设绘画系、工艺系、雕塑系、师范系。一年级开设素描,山水,花鸟等中西绘画基础课。考前我只接触过素描,对中国画感到很新奇。头一次研墨,使用宣纸、毛笔、矿物色,还知道了中国画家都要追求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当时少不更事,觉得刻印很好玩,就买了几块廉价的滑石和刻刀,想自己学刻印。可是到哪里去找老师,当时教山水的刘君礼先生和教花鸟的李鹤筹先生都年事已高,又住在北京。听说时任师范系系主任的孙其峰先生印刻的好,又乐于教学生,便大着胆子到宇纬路美院宿舍去找孙老师。我记得是晚饭后请同学带我去的,当时孙先生正吃晚饭,见我们来,匆匆吃完说,你们先坐一下,我去漱漱口就来。很快先生回来坐在画案后的椅子上,笑呵呵地问了我的名字和来意,俱答之。先生听了似乎很高兴,先是鼓励了我一番,紧接着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块青灰色的滑石,一边用蘸了墨的毛笔直接在1·5平方厘米石面上反写出“徐改之印”四字,一边说初学者可先在纸上写草稿,笔画与结构要均衡稳妥,再誊到石头上。字写好了,先生拿起刻刀直接用力刻下去,犹如笔走龙蛇,嘎嘎作响,须臾而成。蘸上印泥,钤在白宣纸头上,朴厚丰满的白文印迹赫然而出(下图)。
我正惊喜不已,先生又在印石一侧刻了‘徐改自刻名印’一行小字,然后递给我说:你拿回去将我刻的印面用砂纸磨掉,自己重新刻,不满意就磨掉再刻,直到满意为止。(下图)这是我第一次听孙老师教诲,后来也学着刻了几方印,但都不成功,热乎劲过去便丢在一边,去画油画。当然,孙老师为我刻的那方印珍藏至今。
招远谒师
时光荏苒,再见孙老师,聆听教诲是1997年。
1963年院系大调整,河北美术学院撤销,改为河北艺术师范学院,设绘画系,音乐系,工艺系。原绘画系的两届专科生转绘画系本科,不再分国、油、版专业。
孙老师依然是绘画系主任。1963到“文革”前,(除了全院师生参加多半年的“四清运动”)学院非常注重各学科基本功的训练。1966年5月开始的‘文革‘使包括我在内的66届毕业生又在校耽误了两年才分配到河北省各地。我被分配到廊坊中学教美术课。孙老师的境况,可想而知,“学术权威”、“白专道路”,“假党员”等大帽子扣了一大堆,不在此赘述。‘文革’期间学院几度并、转、撤,直到1980年正式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孙老师任副院长直到退休。我1969年与郎绍君结婚,于1974年调回天津,仍在中学教美术课。1979年郎绍君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1982年毕业留院工作。1984年我带两孩子调入北京,在某中学任美术课。1986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当时称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美术史论课,直到退休。我记述此过程的目的是告诉读者从1986年我彻底放下绘画,研修美术史论。直到1997年我与绍君同去招远拜谒孙老师。
退休后的孙老师行政及社会活动少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绘画创作和教学生上。期间创作大量作品,形成独特风貌。我们在北京能不断听到和看到老师出版的画册和举办的画展。再后来,听说老师怀念故土,欲落叶归根,便在老家招远市郊买房,1995年移家入住,命名“归园”,又称“瞩远山楼”。
1997年夏,我与绍君赴鲁专程拜谒孙先生。归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前后院种满了鲜花和果蔬。一楼是客厅餐厅和厨房,二楼是画室和卧室。孙老师和师母虽然都七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盛情款待我们。老师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声情并茂;挥毫作画,笔精墨妙,生气盎然。研究现代美术史的绍君,还问了许多40年代国立北京艺专画家们的往事,先生饶有兴致的侃侃而谈,比如徐悲鸿怎样待学生,黄宾虹怎样教学生用宿墨画山水等等。就这样我们在“归园”度过了两个愉快的上午。临行,先生赠我们新出版的画册和一幅他的近作(上图)。并嘱咐和鼓励我一定要重拾绘画,争取做一名学者型画家。还赠我一盒毛笔,在盒盖上亲笔写要用秃用烂。先生对后学殷切诚挚的期望及谆谆教诲使我深受感动。
归写“招远访其峰师”:
千里谒师到蓬莱,慈颜依旧音未改。
纵横丹青论今古,勾斫点染费安排。
寻源探流穷绳墨,谈笑挥毫服善才。
闻言如沐初春雨,瞩远山楼紫薇开。
合作·补笔
从招远回京,我便在的卧室用三合板搭成小小的临时画案,决定从临摹孙先生小写意花鸟画入手重拾绘画。但当时我还没有退休,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真正能坐下来画画的时间并不多。直到2004年我退休后才算真正拿起画笔。这期间孙老师还送我他用多年心血编绘的“花鸟画谱”,并邀我参加了1998年8月在烟台举办的“孙其峰师生画展”和“孙其峰书画艺术研讨会”。
孙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之一是给学生作示范,丝毫不保守,边画边讲让学生看他作画的全过程。然后亲自动笔为学生改画,并告知为什么这样改。目的是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那些不在一个城市的如我这样的“票友”学生,先生常用合作、补笔的方式教导学生。
孙老师不止一次的鼓励我和绍君要大胆地画,他给我们补笔。并谦虚的说补画的过程也可开拓他的视野,和构图的多样化处理。在老师的激励下,绍君用生涩之笔画了一只怪鸟;我参照老师的画谱,画了两只攀树的松鼠,寄给先生。不久两张画寄回来,打开一看真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在绍君画的怪鸟上方补画了一块八大风格的石头,(上图)并题句曰:“绍君学弟,写作之余,偶而弄笔,挥洒自如,苍茫浑朴,有八大遗韵。余观后技痒,为补一石。悬观如出一手,妙哉,妙哉。”(下图)
在我画的松鼠那张上补画了姿态遒曲的松树枝干,构图丰满,用笔劲健苍厚,使松鼠也显得活泼起来了。还题句曰:“徐改同学画苍松双鼠,其峰缀笔补成,悬观如出一手。妙哉。”(下图)再后来,老师又将画松鼠的步骤画在毛边纸上寄给我。并叮嘱一定要多画,勤能补拙。
如今我也八十岁了,孙老师的教导仍在耳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4年6月5日写于两顾楼
作者简介
徐改,1944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曾用名陈黛,别署如黛。196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研究,曾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版有《中国古代绘画》《郑板桥》《美术撷英》《齐白石论画》《齐白石》《钱松喦》《中国美术简史》《中国名画家全集——孙其峰》《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孙其峰》等著作,发表有《万里写入胸怀间》《食金石力养草木心》《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变迁》等论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