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电影的诞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大事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有声电影试制成功更是掀开了影视艺术历史性的一页。

历史只有在被“记录”和被“阐释”过程中,才能得以流传和传承,同时历史也是影视剧创作的最好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历史剧成为了这个时期影视艺术的新兴题材,虽然其技术仍是幼稚、不成熟的,但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遏制了中国电影欧洲化倾向。

武则天算是较早被搬上影视屏幕的历史人物之一。武则天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其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传奇色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既具有历史深度,同时又不乏戏剧冲突,在影视改编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武则天的传奇经历第一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开启了武则天形象进入影视剧的先河,历史难以追寻,现在的人们将武则天的故事改编成各种主题不一、情节各异的影视剧来追述这段历史,赋予武则天别样的艺术魅力。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部武则天题材电影上映至今,据统计以武则天为主角或配角的影视剧有三十余部,数量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武则天更是成为影视剧争相演绎的历史人物,出现了“满屏尽是武则天”的景象,不少人在继“雍正很忙”的调侃后,也不断吐槽“武则天很寂寞”、“武则天满天飞”。

观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使得武则天成为影视创作者越来越青睐的人物题材之一。

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在时间维度上着重体现武则天从生到卒的历史时间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在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诞生于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崩于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因此,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叙事时间大致界定在这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截取武则天一生中的某一时间段作为故事的叙事时间,还是全面展示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一生,都是属于武则天题材影视剧的界定范围内。

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在空间上不同于一般皇帝题材影视剧一样具有广泛性,前期的武则天作为男性帝王的妃子主要活动场所为后宫,随着垂帘听政到二圣临朝再到临朝称制,武则天的活动范围逐渐延伸到前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以宫廷为主,包括前朝和后宫。

人物是影视剧的核心,好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好剧的立足之本。无论是少女武则天、青年武则天还是晚年武则天,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哪个立足点揭示武则天或公私分明、才思敏捷的正面形象,或心狠手辣、祸国殃民的负面形象,武则天题材影视剧所塑造的核心人物都是武则天。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必然不会只塑造一个可以打动观众的人物,武则天题材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必然不是单一的,除了武则天以外,还包括与武则天相关的亲人、朋友或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历来上映的武则天题材影视剧中,与武则天相关的人物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太平公主、宰相长孙无忌等,这些人物在武则天题材影视剧中占有不小的份量,同时他们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也有着重要作用。

情节是影视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以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从先帝唐太宗的武才人到唐高宗的昭仪、皇后直至后来统治天下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短短81年时光,从14岁的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执掌天下的女皇帝,她的每一步转变都是在事件的推动下发生的,所有转变在影视剧中成为了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则天的成长经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事件:初入宫廷、二次进宫、武则天封后、垂帘听政、二圣临朝、临朝称制、神龙政变等,这些成长经历在影视剧中成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因此,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在内容维度上主要是讲述武则天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经历及其与周围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武则天题材影视剧是指以武则天从生到卒为历史书写背景,以武则天及其周围的人物为主要叙述角色,通过呈现武则天的日常生活、叙写其爱恨情仇的纠葛为主要故事内容,展示历史经验和教训,表现现代人人生感受和社会理解的影视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独特的艺术形式,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曲、清朝的小说等都是各自朝代独领风骚的艺术。

影视艺术自诞生发展至今,成为了当下最新兴的艺术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而,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跳离时代背景自说自话,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下现实社会和创作者思想、文化、政治等意识形态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目前我们所欣赏到的这些历史剧、年代剧都对当今种种社会弊病有所隐喻。正如法国艺术家丹纳所言,只有立足于艺术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才能真正了解一部作品。

纵观武则天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影视剧都有自己时代的烙印与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电视剧则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武则天题材影视剧以电影为主要艺术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跨度四十多年的时期,共有三部武则天题材影视作品。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武则天题材影视剧是较为尊重历史事实的。

在情节上主要截取武则天二次进宫为故事始,晚年登基结束;立意上立足于展现一个女人对于封建王朝的反抗与背叛以及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坚毅性格和卓越的治国才干。遗憾的是,当时影视创作者忽略了武则天作为一名女性的情感需要。

顾兰君版《武则天》这部影片截取了武则天28岁二次入宫至登基称帝这一时间段。28岁的武则天已然是一个成熟的女性,在面对朝廷、宫闱的私议和反对时,武则天只是在心中默默承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她深受唐高宗的喜爱,但深知后宫危机重重的她依然缺乏安全感,她不断剪除敌对势力,甚至将韩国夫人和王皇后迫害致死。经历过一场场生死搏斗,最后武则天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夺得了政权,但同时也失去了李治的宠爱、儿子的信任。为了保全自己,她铲除了反对自己的儿子,自封皇帝。

晚年武则天因耽于逸乐、宠幸男侍,以致朝政日疏、国事日非、民怨沸腾,心力交瘁的她最终丧失了政权。顾兰君所饰演的武则天烟视媚行,用民国时期特有的矫揉白话语言和表现手法将武则天性格的幼稚、狡猾、凶狠、渴望权力的多面性展现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绣云版《武则天》影片刻画的武则天为了篡权夺位,竟然不惜手刃亲儿、毒害胞妹、挟持天子……最后,武则天在众人的反对声中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部影片极力把武则天刻画成一个野心膨胀、凶残恶毒的反面形象。

李丽华版《武则天》这部影片获得成就颇多,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影片以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始,登基称帝为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回避了武则天杀害女儿的传说,减轻了武则天的凶狠,反而刻画了其他野心勃勃的人物,比如王皇后。这部影片是充分肯定了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卓略才干,甚至在电影结尾部分以朝廷一些官员和政敌对她个人魅力认可与折服的画面来展示武则天的丰功伟绩。

李丽华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可谓精彩至极,她将武则天削发为尼、迫害韩国夫人、毒杀皇室成员、夺取政权以及晚年的孤独寂寞和垂暮之年对皇位的眷恋之情都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期,这是中国影视复兴发展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时期,武则天题材影视剧基本以电视剧为主,主要有冯宝宝版《武则天》、潘迎紫版《武则天》以及刘晓庆版《武则天》,这三部电视剧至今仍堪称经典。

这一时期的作品突破了对史书生搬硬套的尴尬,将武则天从冰冷历史中拉回到现实,以一个女性的形象去展示她一生的悲哀与无奈。

从这一时期开始,武则天题材影视剧逐渐倾向于去刻画描写武则天的情感生活,对于她的政治谋略方面的刻画有所减少,但在立意上仍未摆脱男权意识。

冯宝宝版《武则天》以武则天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展示了一个天真少女在宫廷斗争中成长的血泪史,着重描写了武则天的情感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的武则天是一位殿前英姿不让须眉,后宫尽显风流妩媚的女子。当时饰演武则天的冯宝宝已经三十多岁了,但依然将少女武媚娘的娇艳美丽、秋波流转演绎得十分传神。

潘迎紫版《一代女皇》几乎与冯宝宝版《武则天》同时期上映,两部作品无论在主题还是故事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剧中虚拟地塑造了程南英、明学文两位护花使者的形象,他们一文一武一直默默无闻守护着武媚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期,武媚娘天性单纯、活泼可爱,在屡遭算计和攻击后懂得了“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生存规则,此后变得善妒、狠辣。历经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她褪去曾经的纯洁和稚气,蜕变成了一个世故、有心计、有野心的女皇帝。

剧中对于武则天形象的评价正如主题曲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女中豪杰”。时年三十六岁的潘迎紫,把幼年武媚娘的天真烂漫、机灵可爱演得淋漓尽致,又把当上女皇后武则天的不怒且威演绎得入木三分,前后判若两人,是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晓庆版《武则天》唐朝贞观十五年秋夜,天真无知的武媚娘入宫后便受唐太宗宠幸,因其娇媚而赐名为“武媚”,备受唐太宗宠爱,同时也得到了当时太子李治的青睐。也许是命运捉弄人,武则天因被怀疑是篡夺李家皇位的妖女,被唐太宗冷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宗驾崩之后被迫赶往感业寺出家为尼,因与唐高宗旧情复燃而又被重新接回皇宫。从此尝遍了人生冷暖,看透世事的无情和残酷,几次死里逃生、险些丧命。

刘晓庆版的武则天被誉为“最神似的武则天”,当时已经四十四岁的刘晓庆将武则天十几岁少女不谙世事的单纯和女皇君临天下的霸气演绎得丝丝入扣,深得观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