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方有未来。近年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式民族服饰、中式茶饮、国潮家居……如潮水般涌来,成为新的风尚。事实上,这些蕴含人文历史气息的国货潮品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设计融合下,呈现出的新形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根脉,继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世代相传,始终践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6月15日,“遇见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暨非遗保护实践高端对话”将在红星美凯龙西南全球家居1号店盛大举行,一场汇聚专家学者、非遗工匠、艺术家、设计师的文化交流即将展开,文化自觉的热情被充分点燃。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 谭小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 谭小兵

今天,我们特意采访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谭小兵先生,听听他对非遗的理解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建议。

非遗传承与发展须守正创新

“非遗需要代代相传。”谭小兵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归生活,要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才能保持生机盎然。这种融合需要守正创新,只有守正才能创新。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谭小兵

“非遗能够世代相传,首先离不开它本身的特点:活态性和流变性。”厘清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找到创新的方向,才能创造出符合当下审美的设计、潮品,才能让非遗迸发出时代的光彩。传承的目的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彰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得以代代相传,才能进入良性传承的轨道。”

荣昌陶

以荣昌陶为例。荣昌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通过现代创意设计后,摇身一变成为各种精美器具,既饱含传统手工技艺之美,又兼具当下审美潮流,备受消费者青睐。

从了解到认知再到认同,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被不断唤醒。“通过广泛传播,搭建更多平台,让非遗匠人的工匠精神辐射能力变得更宽泛,不断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古为今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彰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对实用类的非遗产品加强当代创意设计和创新研发,为传统文化注入现当代的鲜活动力,才能释放出新时代光芒。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谭小兵

深挖非遗的文化内涵,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传统的师徒授艺、家传方式也应随着时代发展,拓展出更加多元的传承方式,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全社会开始关注非遗的传承、传播方式……各种传承传播方式应兼收并蓄,让更多媒介、平台助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身体力行,助力非遗传承保护

“积极倡导,多层面、多平台、多渠道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实践。”文化是开放的,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热潮。

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从组织行业、匠人展开交流对话中,打开非遗传承人的新视野,从而为非遗注入更多活力,激发传承激情。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谭小兵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路径被不断拓展,运用科技力量在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激发更多数字化文化产品表达,让人工智能、AI技术成为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的多面手。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号角被吹响,推进“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景区,焕活文旅消费热情。坚持文化自信,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加入研学,助推更多青年一代加入非遗保护行列,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传统意蕴。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引领,通过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将非遗转化为更多元的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