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小听

编 | 饶霞飞

“生活中不仅仅需要诗和远方,更需要人间烟火。”

对于都市打工人文强而言,在这个夏天,最解压的事莫过于约上三五好友,在家附近的夜市大排档喝上几杯。

文强是一名典型的旅游爱好者,只要有时间,他就带着家人一起出去游玩。

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自嘲“互联网民工”的他,一年仅有几次假期,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呆在工作的城市,“为了五斗米而折腰”。

夜市成了治愈文强的角落,他打卡了北京周边不少夜市,在他看来,夜市是他工作之余的“放松之地”。

“尤其是夏天,和朋友开怀畅饮之后,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很是治愈。”文强这样对《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形容夜市在他心中的地位,“这就是我的‘六便士’,也是我的‘月亮’。”

和文强一样,越来越多的都市精英们,他们不再执着于出入高档餐饮,也不再一心想着出门远游,而是非常享受在工作之余,涌向热闹又接地气的夜市。

“逛夜市、吃夜宵、去夜游”,这些都市白领们,不但热衷于打卡,更热衷于分享,也进一步促使了夜市的出圈。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城市的夜市现在越来越火了,有的火出了圈,有的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也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宣传名片。

消费者的热捧,也使得夜经济火热出圈。

此前,携程发布的《2024五一假期旅行总结》报告显示,“五一”假期期间,中国夜间旅游市场显著升温,部分城市夜间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0倍。

不过,火热的夜市经济,仍存在不少弊端,有待经营者和参与者改进。

挤进夜市的都市打工人

“没有什么烦恼是逛一次夜市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再逛一次。”

今年端午假期并不长,家住北京的文强没有安排长途的旅程,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了河北石家庄。

“这次就是奔着正定夜市去的。”文强对《听筒Tech》表示,夜市对他的吸引力很大,“在社交平台上刷到关于正定夜市的视频和图片,真是毫无抵抗力。”

和几位朋友约定后,文强自驾去了石家庄,不到五小时的路程,对于文强而言,不算太远。中午出发,正好傍晚时分到达提前预订的酒店。收拾完毕后,文强一行人直奔夜市。

“到了夜市才发现,这里比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更热闹,也更具冲击力。”文强感叹于夜市人气之旺,“到了这里,你就能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烟火。”

“说实话,这种夜市上的小吃并不是很独特,和别的北方城市差不多,无论是品类还是口味,大同小异,但逛夜市不仅仅是为了吃,在这里,你能看到真正的生活。”

文强始终认为,到达一个城市,除了游山玩水,还应该到夜市或者大排档体验一下,这些地方才是最能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

所以每到一个城市,文强都会去打卡当地的夜市,“压力大的时候,坐在市井的路边,感受着真正的人间烟火,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治愈。”

和文强一样,95后小乐也热衷于打卡各地的夜市,他刚刚从湖南长沙旅游回来。

在朋友的推荐下,小乐去打卡了长沙有名的河西大学城夜市,以及酒店附近不知名的夜市。

在河西大学城,小乐在各种美食之间流连忘返,胃口大增,并感受到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朝气,“看到的都是年轻面孔,各种网红小食和当地特色,应有尽有。”

在酒店附近,小乐还找到一家规模不大的夜市,说是夜市,实际上是入夜后的一些流动摊位,“各种长沙当地特色的小吃,便宜实惠,味道却很出彩。”

不仅仅是长沙,在海南旅居的时候,小乐也逛遍了三亚的夜市,他告知《听筒Tech》,“你信吗?我甚至为了夜市,延长了在三亚居住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海南三亚亿恒夜市

来源:小乐供图

“去一个地方旅游,如果不去感受一次夜市的热闹,相当于没有到过这个城市。”这是文强和小乐共同的体会,显然也是不少当代都市打工人的感受。

不仅仅是文强和小乐,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精英们,都开始在涌向夜市,去感受市井烟火气。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晒出夜市的热闹景象。

在小红书,搜索“夜市”相关的话题,有超360万篇笔记,绝大部分均图文并茂推荐夜市美食。在抖音,“夜市”相关的内容不胜枚举,其中有“夜市”相关推荐的内容,点赞量数十万。

夜市淘金的摊主

消费者的热捧,让商家看到了夜市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夜市,试图在工作之余,在这茫茫的人流中赚取另一份收入。

90后王琳便是其中一员。王琳是一家传媒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今年4月,她听说自己的一位朋友周末在夜市炒蛤蜊,一夜卖了近百单。

今年5月初,王琳在北京昌平沙河的夜市中体验了一次,并感受到了商家生意的兴隆。之后,王琳下决心到夜市摆摊。

在王琳看来,周末和节假日本来就是放松时间,而且最近一年来自己所在的公司效益也差强人意,不再有各种福利,甚至严抓考勤,迟到就扣钱。王琳想着也可以做点副业,补足一部分生活开销。

王琳选择了在夜市摆摊,卖起了自制的卤鸡爪和卤鸭翅。

一方面,王琳本人喜欢吃卤鸡爪和卤鸭翅;另一方面,王琳发现自己平时购买这些产品时,卖得都很贵,几根鸭翅就能收费就超20元。她认为卖这种品类收益应该不错。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琳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在电商平台自购了原材料,又从老家购得独家卤料配方加以改造,很快就自制出味道鲜美的卤味。

她给自己的小摊起了个名字,叫“小王卤味”。自5月中旬加入夜市以来,“小王卤味”一夜至少能卖出二十多单。她对《听筒Tech》笑言,“每天至少能赚两顿外卖钱。”

自5月底以来,随着天气变热,晚上外出吃夜宵的人越来越多,王琳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有时一晚上能卖出五六十份,这让王琳非常开心,“知足常乐,这事得慢慢来。”

对王琳来说,自己还能从这份小生意中获得多巴胺,“我长期从事脑力工作,而且成天伏案,周末和节假日出来摆摊,不但增加了劳动量,还能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和亚健康。”

和王琳一样,去夜市淘金的人不在少数。

河北沧州的丽丽之前开过餐馆,但餐馆投入太大,成本较高,入不敷出,经营不到一年,丽丽便关停了餐馆,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出夜摊”,主卖烤生蚝。

由于丽丽所在的沧州是海滨城市,海鲜比较新鲜,进货也相对方便,加上近年沧州成为了热门的旅游城市,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涌入这里的游客很多,丽丽所在的夜市越来越火,烤生蚝的生意也比预料的好。

据丽丽介绍,平时工作日的晚上,她的生意一般,但周末就好一些,一个晚上销售收入有时能达到1000元,而生意最好的是今年五一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河北沧州某夜市的烤生蚝摊位

来源:《听筒Tech》拍摄

“五一期间突然人很多,夜市里游客都挤得走不动了,我当时已经不担心没客人了,而是担心能不能烤得过来,很多人点了我的烤生蚝要等半小时,有的人等不及就走了。”

为此,丽丽五一期间还让家人一起去帮忙,五一的三天假期里,她的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

在丽丽摊位旁边,一个当地小伙在卖炒河粉,也在五一假期大赚了一笔。

据这位小伙介绍,6月以来,生意持续向好,“除了外地游客,我们当地不少上班族和城市工人,也都习惯晚上到我这儿点一份炒河粉。”

不过,也有收益不太好的夜市摊主, 有的是因为夜市的品类不太受欢迎,有的是因为口味欠佳。但总体来看,今年夏天,各城市夜市生意是越来越好。

在夜市找到烟火气

越来越火的夜市,让一些城市名气大增,甚至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从一年前大火的淄博烧烤,到火了好几年的长沙夜市大排档,再到上海松江泗泾夜市,如今,越来越多夜市在不同城市崛起。

随着夏日的到来,不少城市也因热闹的夜市而火速出圈,呈现出旅游景区之外的另一种“人头攒动”。

比如被称为“新消费之都”的长沙,从年初到现在,夜市有关的消息屡屡登上热搜榜。

在社交平台,有长沙当地人总结推荐了当地有名的夜市,“在长沙,太平街、坡子街、东瓜山、四方坪、渔人码头、扬帆夜市,这些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夜市。甚至,现在能看到很多其他地方来长沙‘取经’,学习夜市经济。”

而在这些夜市里,活跃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29岁是夜消费的核心人群。

夜市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让城市文化街区、商圈和文旅消费得到提升,而且让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人的生活开始复苏。

正如王琳所言,“到夜市摆摊,可以通过体力劳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而且通过适当的体力消耗,也能治愈人的心灵。“

丽丽也表示,自从关闭了以前的餐馆,不用成天为了客流和成本而烦恼,“虽然累,但收入反而比以前好一点,心态也好多了。”

不过,不少消费者和商家认为,目前的夜市仍存在不少弊端。

文强直言,大部分夜市的小吃千篇一律,尤其是在北方城市,很少有真正特色的小吃,“不外乎是烧烤、鱿鱼、烤冷面、淀粉肠等。”

另外,有些夜市体验感也比较差,“尤其是卫生和服务,有时候也挺让人不愉快的。”

小乐亦承认,不少夜市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缺陷,“不少夜市,周边的配套明显跟不上。”

如备受关注的停车问题,便是小乐最为头疼的,“有时候去吃个夜市,停车都要找上半小时,体验感明显下降。”

“有些夜市,甚至不配备卫生间,或者即便是配备了卫生间,卫生也跟不上。”在小乐看来,这些虽然是小问题,但都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

而对于商家而言,夜市成本越来越高,也成为阻挡这些商家参与的最大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河北燕郊某夜市

来源:《听筒Tech》拍摄

一位在河北燕郊某夜市经营的摊主大李告知《听筒Tech》,他的流动摊位,每个月需要交入场费1500元,除此之外,每天收入的15%,要上缴给场地管理方,“实际上,到手的收入没有多少。”

而另一些固定摊位的摊主,则以年租或半年租的形式交摊位费,据大李透露,“一个摊位一年数万元不等,加上人工及其他成本,赚的并不多。”

同时,据《听筒Tech》了解,在夜经济爆火后,不少夜市管理方今年提高了入场费和场地管理费,这也使得参与的摊主积极性有所减弱。

人流不固定,也是困扰不少夜市摊主的另一问题。

“工作日人少,双休和节假日人流会多一点,但如果遇到天气不好,下雨或者大风等,就没人。”大李说,遇到这种情况,摊主也很无奈,“毕竟摊位费还是照常要交。”

“作为经营者,我们当然希望夜市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片’,吸纳更多的客人。”大李表示,作为摊主,他们也希望经营方能够真正将夜市打造出更多的特色。

“毕竟,好的体验才能吸引客流。”在大李看来,真正的夜市,要避免千篇一律,“比如结合当地的特色,引进一些具有特色的餐饮或表演。”

“当然,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摊主,服务也很重要。”

(文中文强、小乐、王琳、丽丽、大李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