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晚国足幸运出线,进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下一阶段。出不了线,固然会骂声一片,但出了线,也有不少人来一句“出线又有什么用?反正下一阶段对手更强,也不可能进入世界杯决赛圈。”

根据我的经验,动不动就问“有什么用”的人,智识水平都高不到哪里去,因为功利主义会限制一个人的智力和认知。

国足出线,当然有用。它意味着未来会有十场高对抗的第二阶段小组赛,即使出不了线,年轻球员也能得到珍贵的练兵机会。它还意味着有五场主场比赛,推动球市。如果因为出线机会渺茫就认为一切都没有用,以功利主义衡量一切,那么日本等国家在足球领域的崛起就不可能实现

对于中国球员来说,因为联赛杯赛的比赛数量少,教练出于成绩考量,对年轻球员的使用也普遍不敢放手,比赛机会是很珍贵的。在我过往听过的蠢话里,“中国十几亿人难道挑不出11个踢球的”也排得上出镜率前十。它一点逻辑都没有,晚清时有几亿人,能睁眼看世界的又有几个?

看过几天足球的人都知道,足球水平高低从来就跟人口没有直接关系。你想找出踢球的人,首先得给他们踢球的机会,校园里的孩子是这样,职业球员同样是这样。如果能像日本那样,孩子从小踢高规格高对抗的中小学正式比赛,其中一些人一步步走向职业队,积累的比赛经验自然意味着实力的水涨船高,也会让足球土壤形成良性循环。

我不否认中国足球水平低,但从不骂中国足球,相反还觉得整天骂球员的人很鸡贼。这就好比很多人提起娱乐明星(仅限没背景的)就仿似深仇大恨,一口一个“戏子”,恨不能除之后快,可现实中哪怕见到个村长,也点头哈腰生怕得罪人家。

我能理解这种鸡贼,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宣泄口十分有限。面对各种社会暗面,能够批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除了中国足球,在现实中你还能随便骂谁?你的领导提出再多荒唐要求,你能骂吗?面对公共事件义愤填膺,你又能怎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该骂的真是球员吗?足球这项运动很有趣,它靠成绩说话,而且成绩不能靠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它还需要科学,需要遵循足球自身规律,还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它也无法靠把几十个人关在一起训练几年,就能出好成绩。它甚至是一面照妖镜,可以让所有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行为无所遁形。最有趣的是,它无法粉饰,哪怕你制造出再热火朝天的场面,泡沫也会在实际比赛中破碎。

所以,足球强国离不开两个要素:大量足球人口、高度市场化。当然,前者需要青训体系支撑,后者可以通过转移实现,比如遍布各大联赛的巴西球员。

很多人将中国足球的困境归咎于职业化和市场化,就像他们习惯将所有社会问题推给市场经济一样。这种一边享受市场经济成果和时代便利,一边怀念过去的愚蠢思维,我已经懒得反驳。具体到足球领域,体工队时代一潭死水,球员无法转会,各省足协更重视的是全运会比赛,各种黑幕一点也不少。正是职业化,让中国足球有了难得的曙光。

1994年启动的职业联赛,不但激起了球迷的热情,也让中国足球一步步前行。假球黑哨当然是暗面,但球迷的快乐也是真实的。年轻人踢上球根本不需要什么U23政策,1995年,孙继海横空出世,周海滨崔鹏等人成名时,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那时的中国足球,是体育领域的市场化标杆。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在于职业化和市场化,而在于不够职业化、不够市场化。每逢关键时刻,能够左右决策的从不是足球规律,而是行政意志。即使是最高光的世界杯出线,也伴随着联赛的支离破碎,谁还记得当年的“只升不降、只降不升”?

哪怕是许多人诟病的球员高薪,其实也不能归咎于市场。因为真正的市场会呈现调节作用,高薪意味着资源紧缺,畸形高薪更是市场机能受阻所导致。而且,在中国足球领域,高薪其实是少数,这几年更是欠薪成主流。至于有人说球员薪水应该降到白领水平,更是违背足球规律的胡言乱语,这一行本就是青春饭,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即使是少数人的畸形高薪,其实也是行政意志的粗暴干涉所导致。比如因为急功近利,逼退了想踢球的孩子,才导致选材面小。所以前几年U23政策一出,立刻出现畸形高薪,即使水平不高的U23球员,也能凭借“物以稀为贵”得到大合同。当然,伴随的是许多球员“23岁之前踢上球赚大钱,24岁就下岗失业”。

所以,真正该骂的是行政意志对足球规律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能让你随便骂的,往往不是最坏的。

足球发展不好,急功近利是最重要的原因。急功近利的不只是行政意志,还包括许多以“有用无用”衡量一切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足球,在现实生活中,在这片土地上,许多人对一切事情的衡量标准就是有没有用,而“有没有用”的直接指向就是能不能达到目的,能不能赚到钱。

前些日子看到某杂志的一篇通讯,名为《一个数学家如何思考“适者生存”》,受访对象是美国数学教授、美国前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

罗博深前段时间到访北京的学校,以相当新颖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当被问及“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时,罗博深针对上课情况,说了这样一段话:“脱口说出答案的孩子确实很厉害,但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鼓励的不是那些能以最快速度给出答案的人,这样的学生或许只是一个超前学习者,我们不能因此判断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思考陌生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他的答案,立马称赞‘真棒,你是最聪明的!’容易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最好提前学,这样上课时好像什么问题都会答,老师就会夸我。”

不提倡超前学习的并不仅仅有罗博深,而是许多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共识。但很显然,这在国内的选拔机制下并不适用。

超前学习是几代中国孩子的常态,而且被视为“好的教育”。即使是再开明的父母,也无法摆脱这种内卷的裹挟。因为人人都学,又有升学压力,你不提前,在分数上就会吃亏。

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文化层次低的人,就越喜欢炫耀自家孩子在数学上的超前,比如“三岁就会加减法”“五岁就背乘法口诀”“一年级就能做五位数以上乘除法”之类。他们的无知在于,“数学”被他们简单理解为加减乘除。说实话,他们所强调的加减乘除和心算能力,无非是市场卖菜的技能。许多人喜欢嘲笑欧美孩子不会乘法口诀,简单计算都要拿计算器,可是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科技等领域的运用,又是谁更强大呢?

有德国教育学者就说过,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会忽略对世界的观察,抹杀人的情感。这种忽略并不仅仅是时间层面的,也是技术层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孩子的学习过于机械和功利化,这是老黄历的话题,几代人都无法解决。如果将之完全归结于教育本身,就太过表面,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层传统。

随便找个中国老人或者家长,问他“数学重要吗”,他们当然会说重要,你再问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会说这是主科,而且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主科。以前有数学竞赛可以作为升学辅助时,更是一条内卷渠道。

在他们的认知里,数学的重要就停留在升学层面,其他科目也一样。如果你高考结束或者大学毕业还坐在家里做高中数学题,你爹妈不会夸你爱学习,反而会怀疑你得了神经病。他们会告诉你,别干这些没用的,出去接触一下社会,学一下交际,就像他们当年让你别看没用的小说,好好学习一样。

这种认知是完全功利化的,没有任何理想与情感层面的东西可言。

中国人鼓励孩子,总离不开“好好读书”,从城市到农村都是如此,老人更是如此。但他们真的尊重知识吗?未必。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极其可笑的分裂,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必须好好学习,但另一方面,他们会一次次告诉孩子,书上的东西没用,胡说八道的多,最重要的其实是精明长眼神会来事儿懂交际。在他们眼中,学习是为了学历,学历是敲门砖,混社会则要靠其他,至于知识,哪有经验管用?越是没读过书的人,越是认同这一点。所以,重视学习并不等于尊重知识。当年的“读书无用论”其实并未打破,只不过变成了“学历有用,知识无用”,学习是为了未来找工作,而不是为了求知。

说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其实由来已久。古代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得文武艺,报效帝王家”,看似尊重知识,实则尊重的是读书可能带来的权力。对于真正的知识,中国人其实向来不太看重,尤其是科学。

现在很多人研究历史,喜欢鼓吹“士大夫理想”,其实真是高看了古人。古代读书人当然不全是范进,但无非是骨子里的奴性深浅而已,真正专注于思想层面的人少得可怜,做官是唯一正途。

这几天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成了热门话题,既有近两万一堂课的“高大上”,也有无数直播主用“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去学天文,不如刨坟”之类的夸张字眼换取流量。最终的职业指向,则以公务员、老师和国企为“最佳选择”。

有时想想,“斯文扫地”四个字真是太契合这个时代了。所有专业和知识的梦想底色都被刮得一干二净,就像市场里挂着的猪肉。从网上直播到线下,人们用最粗鄙的语言和态度审视这些猪肉并进行叫卖。大多数人似乎都忘记了,自己学的其实是知识,自己其实是个人。

即使现实再如何内卷,这种将各种知识和专业猪肉般摆在案板上叫卖的粗鄙行为,仍然令我很难接受。因为这种粗鄙其实并不因为现实的内卷,而是一种传统。

“有用”和“无用”这两个词贯穿几代人的求学时代。课本当然是有用的,海淀黄冈的试卷当然是有用的,金庸古龙当然没用。后来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弹钢琴下围棋也变得有用,但一旦不涉及到加分,立刻又变得作用不大。踢球有用吗?如果能帮助升学就有用,不能帮助那还算什么?

如今家长们的过度焦虑,也从不是基于知识本身。也正是因为“读书无用论”的侵蚀和“唯学历论”的矫枉过正,很多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搞明白:将知识分为“有用”和“无用”是极为短视的做法,“读‘无用’之书”往往是一生关键。

也正因为片面强调“有用”,很多中国人对学习的看重经不起任何“风浪”。这几年“读书无用论”再度回流,一方面确实跟大学生就业难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家庭的短视有关。在他们看来,学习的“有用”就等于考大学和找工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投资,一旦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利益无法最大化,学习的有用度就会大大下降。

他们不会明白,从概率上来看,知识与人生发展更多呈正比,即使非要将知识片面地与财富挂钩,所谓“不读书也发达”,也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或是正常社会里的偶发例子,从来都不具备普遍性。

也正是因为漠视知识,只在乎学历和找工作,所以那种粗鄙的选科、选专业直播才会如此大行其道。也正是因为只在乎“有用无用”,才会有那么多人这样看待足球,却忽视了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