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是新时代的艺术语言。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数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数字化时代的行列,这个比例将在未来逐年递增。
一山先生数字作品
《小元探索》2 视频
据不完全统计,从小就与数字时代密切接触的人数已达到6.7亿人,他们对虚拟时空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更高,这便不可避免地使之成为了数字艺术的天然受众。为此,如何服务好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及千家万户,做好数字艺术的创作、普及与推广,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艺术家可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实现作品的多样化、多彩化。另外,数字艺术的兴起也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拓展了文化消费领域。显然,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形式,已成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要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有效融合,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数字艺术历经了从早期星星之火般的初期阶段到如今全面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所以,我们应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允许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主动探索,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使数字艺术在符合艺术规律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
2023年一山先生中国美术馆个展vlog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在数字时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使得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科技的角色始终是辅助性的,即助体的角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客体则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艺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作品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人文观念,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因此,在主体进行创作时,应把技术置于助体的位置,助力于艺术,而艺术应服务于人民。
通过科技的赋能,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炫酷、科幻的视觉效果,引发了对艺术与科技关系的深入思考,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观念和情感的表达,科技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所以,艺术家应利用科技手段拓展创作的可能性,实现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通过这些思考,我们认识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内容和表达上的突破。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字艺术既保留科技的炫目效果,又不失艺术的深度和温度。
《星空》交互作品
未来,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协同创新将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艺术家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表达。同时,科技的发展也需要艺术的引导和启发,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力可以激发科技的发展,并为科技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艺术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将共同推动艺术和科技的进步。
为了实现数字艺术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艺术家和具有艺术素养的科学家。这不仅包括对艺术家的技术培训,还需要注重对其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数字艺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艺术的内涵是基于虚拟世界而产生的创作形式,其底层逻辑依赖于01数字的基础代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智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它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手段,以科技强有力驱动为显著特征不断推动着艺术创新。
在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信息化,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图形和图像,这些作品往往比较简单,技术也比较初级,但标志着数字艺术的萌芽。
一山先生AI绘画元宇宙展
在数字化的中级阶段,即数字化,是数字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涵盖了广泛的技术和应用领域,数字艺术开始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形式,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随着数字化的高级阶段——智能化阶段的到来,数字艺术开始涉足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创作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作品。
据此发展逻辑,数字艺术的外延广义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狭义)和人工智能艺术。广义的数字艺术不仅在创作方法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内容和表达上也在不断突破传统艺术的界限,展现出数字时代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演变,在艺术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从计算机辅助、超级工具到合作伙伴的转变。这一过程涵盖了计算机辅助创作、AI生成艺术及AGI(强人工智能)三个主要阶段。
一山先生数字雕塑作品《信息社会》
刊登于《艺术市场》杂志封面 2023年7月
在计算机辅助创作阶段,计算机主要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扩展创作能力和表现范围。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字绘画、数字雕塑和动画制作等,或者通过算法和编程来创作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通过自然语言算法和预设规则创造的可控随机性,使得艺术创作过程和结果具有独特性和可预测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AI生成艺术阶段到来,涵盖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等多种生成模态。它们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数据,基于复杂的算法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表现出集成创新的新形态,但尚未达到根本性的原始创新水平。相比之前阶段,AI生成艺术展示了机器在艺术创作中的更大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当AI通过模拟学习人类神经元,发展到具备自主意识特征的AGI(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将不仅作为创作工具或执行者,还会以独立的创作者身份,基于自身的“意识”和“感知”与人类协同创作艺术,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艺术创作的概念和实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可视化与艺术化的关系
科技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也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和表达方式。可视化是将肉眼不可见或难以理解的信息、数据和概念,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客观图示化,使其易于被感知和理解。
然而,单纯的可视化并不足以成为艺术。艺术化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和人文情感的表达,使其具有艺术价值。艺术的外在载体是新的图示、新的符号和新的语言,是超越单纯视觉体验的更深层次的表现。例如,神经元的研究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的过程,通过对神经元结构的细致观察和图示化处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复杂的功能和机制;而要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颜色的搭配、线条的运用、形态的变化和构图的创作等方式,赋予科学图示以美感和情感深度,使其成为具有独特视听觉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作品。
一山 《硅基新密码》
AI视频+AI合成音乐 2024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可视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将为我们在许多领域基于新认知范畴带来更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的艺术作品。
赋能性与原创性的关系
一山《欢聚小元》数字绘画 68×200cm 2022年
主体形象采用数字艺术“高密度”艺术手法,
由 2000 个像素块组成;
背景由 50 万个字母,经过 33 层叠加而成。
在数字时代,科技不仅为传统艺术赋能,也能通过科技手段赋能到其他如生物、太空等各个领域。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新瓶装老酒”的现象,即仅仅使用高科技表现手段,形式上的酷炫和科幻,只满足视听觉的感官刺激,但内容上依旧缺乏创新和转化。
赋能仅仅是对于技术的应用,而非艺术的创作,如果要上升到数字艺术,既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语言、新的图示表达,有经验之外的鲜活视觉,也需在技术的基础上植入新的观念、人文情感、触动灵魂深处的表达。防止“数字艺术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把数字技术运用等同于数字艺术创作,迷失数字艺术的正确方向。
数字艺术的原创性既体现在对新图示、新语言、新符号等形式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人类经验以外的内容创新,只有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探索,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
为此,艺术家们应努力探索属于数字时代的艺术语言,力求做到“新瓶装新酒”,通过新的艺术符号和表达方式,创造出当下最能为新时代有力发声、最具独特艺术价值和最能反映时代思考话题的数字艺术佳作。
《呼吸》数字交互装置作品(截图)亮相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圣马力诺国家馆
数字化与产业化的关系
相比传统艺术,数字艺术在转化形式上的赋能性更强、速度更快、方式更多,因此更能实现数字艺术的产业化。而优秀的数字作品则可以应用于文体产业,为现实空间(舞台、体育场)呈现出震撼的视觉盛宴;应用于电影和科幻工业,带来超高清、数字模拟等全新体验,推动影视业的升级换代;应用于建设数字化城市,创造新的场景,必将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新的打卡地不断涌现;应用于文旅业,数字艺术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数字文创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购买,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也能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
一山先生数字文创产品
通过数字化和产业化的紧密结合,数字艺术不仅丰富了数字文化产业的种类和形式,从整体上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正因如此,艺术家创造数字化的艺术佳作是新的使命,而打造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则需要艺术界与各领域一同努力。
颠覆性和迭代性关系
从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来看,经历了古今融合(艺术1.0)、中西融合(艺术2.0)和现在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艺术3.0),这种经历转变不是一个颠覆性的过程,而是一种迭代。在这个迭代过程中,艺术形式、技术和理念发生了融合与转化。这种迭代包括淘汰、传承和创新三个要素。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被淘汰,而那些能够跨越时代的精髓则被传承下来,同时新的技术和理念被不断探索和融入到艺术创新中,这种融合为艺术提供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更深的思想内涵。因为只有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找平衡,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迭代关系,正是这种融合式的迭代发展,不断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
综上所述,只有冷静思考数字艺术与外部的关系,确保数字艺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一步,我们还应该从数字艺术的内部本体进行探讨,只有通过内外兼修、里应外合,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艺术与科技更好融合,实现数字艺术的全面繁荣。
本文首发刊登于《艺术市场》2024年6月刊
一山先生于2019年总策划的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
艺术家简介:
一山,四川诗书画院顾问,曾荣获联合国公益联盟金奖及蒙古国首届国际艺术节“最佳艺术家”奖等。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欧洲国家展等。在欧洲、非洲、亚洲的多国进行了大型、小型数字艺术雕塑捐赠。担任中国(成都)数字艺术博览会第一届、第二届总策展人,最早提出了“建构艺术3.0(艺术与科技的融入)”学术概念并出版专著。在多个高校进行数字艺术的讲座、讲课,与时俱进的投身到人工智能艺术的创作前沿,多方位助推了中国数字艺术蓬勃发展。
获奖经历
蒙古国 首届乌兰巴托国际艺术节“最佳艺术家”奖
美国纽约 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当代水墨创新奖”
第三届 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年展提名奖
法国 由联合国公益联盟授予公益联盟金奖
策展经历
2022年 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
2021年 红土地·2021 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
2019年“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
2019年“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展
2018年“守望原乡”广安田野双年展
个展经历
2023年 艺术3.0——一山个案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21年 数字逻辑——一山·数字艺术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2021年 “BUG”——一山《数字江山图》展,沪申画廊,上海
2021年 艺术3.0——一山《数字江山图》展,银帝艺术馆,北京
2020年 缠绕体艺术双城个展(北京、巴塞尔)
2016年 “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杭州梵耘艺术空间
2016年 “快乐密码:一山电子抽象手绘学术展”重庆独立映像艺术空间
2015年 “后水墨”一山个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群展经历
2024年 中国首届数字艺术大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2024年 对话·龙城——2024年中法文化艺术交流展 文庙 太原
2024年 “自然的再生”芬中当代艺术展 芬兰A+Gallery画廊 芬兰
2024年 曼海姆当代艺术展 德国
2024年 龙吟巴中——跨媒介当代艺术邀请展 巴城记忆文创园 巴中
2023年 第二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 威尼斯
2023年 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科创艺术节 三里屯024小白楼 北京
2023年 艺界·新加坡当代艺术展 Mandarin gallery 新加坡
2023年“熊猫回家:新国风熊猫艺术展 成都
2023年 首届中国新国潮艺术大展 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2022年 第一届“加密上海”喜马拉雅WEB3.0数字艺术大展 喜马拉雅美术馆 上海
2022年 “墨攻.破局”当代水墨展 成都
2022年 ART021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22年 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
2022年 “多元.碰撞.融合2022”国际艺术作品展 韩国首尔
2022年 “元气Genki”第一届元宇宙艺术年度展 意大利威尼斯
2022年 “巴黎右岸之夜” 法国巴黎
2022年 成都IGS博览会 成都
2022年 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 上海
2022年 潮流艺术双年展 松美术馆 北京
2021年 数字艺术家群展 幻艺术空间 北京
2021年“2021相会东京·现代美术作品展”日本东京
2019年 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成都
2019年 “艺术活化彝家新寨” 数字绘画“彝风”系列走进联合国展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 法国巴黎
2019年“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展” 成都
2019年 “寻山造境——福州烟台山文化艺术中心开馆展”烟台山文化艺术中心 福州
2019年“当代水墨六人展”银帝美术馆 北京
2018年 艺术台北博览会 台湾
2018年 “凤凰·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开馆展:福州当代艺术的融频与刷新” 威狮伙计艺术中心 福州
2018年 平遥国际雕塑节 山西平遥
2018年 土耳其国际摄影展 土耳其
2018年 蒙古国 UB 国际艺术节 蒙古国乌兰巴特
2018年 法国大皇宫艺术展 法国巴黎
2017年 第 57 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意大利威尼斯
2016 第三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年展 阿根廷
2016年 “西南力量”当代艺术展 成都
2016年 “运行中的“非形象”” 正观美术馆 北京
2016年 “水墨的生态”威海市美术馆 威海
2016年 “Ink now:水墨形态” 威狮伙计艺术中心 福州
2015年 南京艺术博览会 南京
2015年 佛罗伦萨“后 水墨与水墨后“双人展 意大利弗洛伦萨
2014年 纽约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及联合国总部展览 美国纽约
数字雕塑捐赠经历
2021年 内江新经济园区 大型雕塑《数码孩童—小元》
2019年 前法国总统;雕塑《数码孩童》
2019年 威尼斯建筑大学原校长 雕塑《峰》之三
2019年 法国前文化部长 雕塑《舞者》
2019年 刚果布 大型雕塑《舞者》
2019年 塞内加尔 大型雕塑《数码孩童》
2019年 刚果金 大型雕塑《蜗牛》
2018年 蒙古 大型雕塑《大同世界》
2018年 成都天府新区 大型雕塑《峰》之二
2017年 上海宝龙美术馆雕塑 大型雕塑《红与黑》
2017年 米兰基金会 大型雕塑《情侣雕》
2017年 威尼斯马可波罗艺术学院 大型雕塑《成长图腾》
2017年 巴黎科技馆 大型雕塑《穿越大脑》
2017年 圣马力诺囯 大型雕塑《峰》之一
2017年 前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 雕塑《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