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商情报网讯:吉林省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发展新格局,抓好方案制定、政策创设、要素保障、照图施工,布局一系列支撑工程、重点项目,抢占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吉林省产业体系及各市重点产业

1.吉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

吉林将深人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巩固汽车、轨道客车、光电仪器、医疗仪器、冰雪装备等装备优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通信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动力、新能力、新质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吉林省各市(州)重点发展产业

吉林省现辖8个地级市(其中长春为副省级城市)、1个自治州,各市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明确了相应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吉林省重点产业布局

吉林以“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推进汽车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接近万亿级规模;壮大石油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冰雪、新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商用卫星、生物医药、通用航空7个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医疗美容、休闲康养等现代服务业;超前布局新型显示、激光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1.汽车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当前吉林正加快构建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为一体的汽车产业新生态,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充分发挥长春市汽车集群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努力建成产业组织关联度高、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各项要素服务齐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

到2025年,产业集群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全面构建,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构建以长春市汽车集群为核心,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白城、延边、梅河口等地区专业化“配套集群”协同联动的新发展格局。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迈入世界汽车强国之列的一张名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农产品加工和食品

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吉林省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肉牛肉羊、乳品、人参(中药材)等十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5至10年时间,推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接近万亿级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文化旅游

吉林省突出旅游“双环线”布局、冰雪和避暑“双产业”架构,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农文旅、商文旅、林文旅、体文旅等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品为王,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红线和旅游发展,兼顾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点状辐射、双线串联、跨区融合”的旅游空间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化工

吉林省石化产业将构建“一核心两拓展三延伸”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巩固石油化工产业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拓展天然气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并实施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延伸加工,补齐产业短板,优化乙烯产业链,延伸丙烯产业链,全力推进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扩展化工新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范围,实现石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医药健康

吉林省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统筹规划各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优化配置科技与产业资源,构建“一廊、双核、多区”发展格局。“一廊”,即全面加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建设。“双核”,即重点突出长春和通化两地的核心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多区”,即突破地域限制,多地区联动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重点突出、特色明显、互动关联、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6.装备制造

聚焦国家重大装备需求,吉林省围绕轨道客车、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制造、高端农机等领域,着力补短板、强链条、增能力、扬优势,提高省内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超过6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7.新能源

吉林省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构建“三区多园一高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格局。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涵盖风能、太阳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地热能、新型储能等多个领域,贯穿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8.新材料

按照集约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路径,吉林省在重点新材料领域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益,发挥示范效应。打造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基地、长春市光电材料产业基地、辽源市铝型材产业基地、白山市硅藻土产业基地、通化市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若干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的新材料产业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材料行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重点产品实现量产。着重发展轻量化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满足重点应用领域配套需求的新材料品种,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9.数字经济

吉林省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新赛道,推动形成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数字经济领域优秀应用成果,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10.现代服务业

吉林省依托主体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整合各地服务资源和发展要素,着力打造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龙头,积极构建长吉平、延边、松白、辽通白服务业辐射圈,优化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平台功能,形成“一核引领、四圈协同、多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吉林省坚持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局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等先导型服务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农业服务、汽车服务等优势型服务业,康养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家政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文化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前瞻型服务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FS:Page]

三、吉林省产业发展规划

1.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深入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达效,加快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数字工厂、一汽解放高端中重卡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推进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开展汽车产业链全球招商和本地配套对接,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推动红旗品牌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上市,积极推广氢燃料汽车,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建设,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按照30%-50%渗透率,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累计建成充电桩6万个以上、换电站170座。全省汽车集群工业产值力争达到4800亿元,增长6%。扩大轨道交通整车优势,加快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等新产品研制,谋划建设磁浮列车商业运行试验线。拓展延伸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设备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碳纤维下游制品产业园,推动卖原丝向卖制品转变,全产业链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加快建设国家级疫苗、基因重组药物产业基地和抗体药物产业转移承载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药创制中心和生产中心,推进医药新材料、超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组人白蛋白、中药颗粒配方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光电产业,支持“长春光谷”建设,推进CMOS图像传感器、多光谱芯片、OLED薄膜封装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全产业链发展卫星制造及数据处理、无人机制造及低空服务产业,支持长光卫星等企业开展低成本批量化卫星研发制造,支持“吉林一号”卫星加快发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元宇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落实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政策,加快建设未来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企业,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

2.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促进增量绿电80%以上就地转化为实物产品,推动新能源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增量配电网,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绿能产业园区。鼓励头部企业或联合体作为绿能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主体,以绿色零碳、电价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入园,真正把绿电打造成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的独特竞争利器。开展“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落地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项目和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吉氢入海”。

3.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冰雪旅游胜地和避暑胜地,旅游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启动冰雪产品提质扩容工程,支持9大重点滑雪度假区项目扩大规模,筹建吉林省冰雪运动中心,打造长白山脉世界级滑雪胜地。着力优化高品质旅游供给,启动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建设,加快完善松花江水路和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动查干湖、嫩江湾创建5A级景区,打造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精品,推进工业遗址建设怀旧地标。着力创新营销模式,坚持“长白天下雪”“清爽吉林·22°C夏天”双品牌引领,加大文旅精品线路研发推广力度,高效开展“引客入吉”推介活动,举办首届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品牌节会活动,营造旅游消费良好氛围。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城市文明素养,发展智慧旅游,强化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情绪价值。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吉林省产业链招商及投资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