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辽宁沈阳的朱先生发布视频称,其在前往当地营业厅为已故父亲办理手机销号业务时被告知,需要所有其他继承人签署一份放弃继承权的协议书,方可进行后续操作,并称手机卡内剩余的一百九十余元不能直接退还现金,而是需要转入朱先生或其他直系亲属的手机卡中。

此事经朱先生发布视频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手机销户过程繁琐,且对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朱先生遇到的情况,法治网记者向辽宁移动公司客服人员进行核实,辽宁10086客服建议直接以欠费停机的方式注销账号,若主动注销过世者手机号,需直系亲属携带其身份证原件、户口本原件或复印件,以及死亡证明、法院宣告死亡文书、派出所户籍注销证明之一共3份材料,到号码归属地线下营业厅办理;关于话费余额能否提现,将根据营业厅当时是否有现金灵活安排,不能提现的可转存到逝者直系亲属的移动手机账户内。当记者询问是否存在朱先生所称其他继承人应签署放弃继承协议的相关规定时,客服称并未找到此条规定。

记者就相关问题进一步咨询了北京移动客服和山东移动客服,两地客服人员均称,中国移动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要求以当地营业厅为准,但每家营业厅的具体规定无法查询到,需联系各营业厅咨询。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财富管理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利军律师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中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手机号码属于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并非遗产。但手机号码使用权具有财产权益,可以作为遗产进行继承。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运营商有权要求用户签署“放弃继承权协议”,但用户死亡后,其手机号码的归属权和套餐使用权应由全部法定继承人享有。故营业厅面对单一继承人,无法确认其是否得到其他继承人授权或其他继承人是否全部放弃继承情况下,基于排除风险的考量,要求其提供其他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材料,亦存在合理之处。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中银(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胡月丽律师则认为,虽营业厅的要求旨在确保不会引发任何法律纠纷,同时保护所有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应尽可能地简化手续,提高服务的便捷性,以减少家属的负担和伤害。例如,可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或者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为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微信、QQ、支付宝、网络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正在成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重要资产。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488份与之相关的遗嘱,可见,身处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身后事”已然成为摆上桌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像手机号这样的数字遗产若没有被及时妥善处理,将导致一系列数字遗产及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比如账户被盗及信息泄露风险。”黄利军律师提醒,不法分子可能通过网络钓鱼、木马程序、社交工程等手段获取死者的账户信息,例如用户名、密码、手机号等,窃取账户内的财产或信息;也可能冒充死者的亲属,向服务商索取账户密码或其他相关信息。另外,当下手机号成为人们在使用各类互联网平台的“网络通行证”,当号码被注销后,运营商会将其重新释放并投入市场以供新用户选择,若原用户在注销前未能及时解绑与支付宝、微信等关键软件的绑定关系,这将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解决数字遗产继承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有法可依。”黄利军律师认为,尽管法学界对数字财产的相关法律问题早已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法律始终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位。如今,数字遗产继承问题俨然已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问题,法律的空白和缺位,无疑是数字遗产继承得不到完整保护的关键因素。黄律师表示,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数字遗产继承主体与客体认定、网络服务协议对数字遗产继承的限制、数字遗产价值评估难、数字遗产分割困难等问题。

对于个人如何高效安全地办理数字遗产的继承、注销业务,黄利军律师建议:首先,被继承人应提前做好准备,生前应记录下常用互联网平台的账号密码,并告知给家人或朋友。其次,继承人在办理注销或继承手续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泄露。此外,还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办理业务的凭证、通话记录等。如果在办理死亡注销业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救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声明:“法治中原”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喜欢本文,请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