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灾害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危害和衍生影响,正不断挑战着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应“战”能力。

在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金华市、杭州市、宁波市象山县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

此次演习中,多种新技术、新装备悉数亮相,尽显我国新质应急力量的“神威”,充分展现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

陆空协同,应对突发爆燃

超强台风“海神”来袭,江水倒灌,某装有危化品的金属材料生产原料车间进水突发爆燃事故,危险的火光随即蔓延至厂区内临近仓库,情况十分危急。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消防人员赶至现场,派出携有灭火弹的无人机、高喷车和消防机器人协同作战,迅速形成“高中低”全覆盖灭火的无人化作战体系,在消防救援现场精准喷射粉剂,对泄漏的高温金属液进行精准覆盖降温。仅用23分钟,就将厂区内的火势完全扑灭,险情全部排除。

在化学污染、浓烟缺氧、建筑结构不稳的火灾现场,机器狗与无人机协同作业,圆满完成险情侦察和救援任务。足式机器人拥有复杂地形跨越能力,能够灵活上下45°镂空工业楼梯,深入灾害现场。通过搭载的双光云台与气体探测器侦查火场温度、辐射热强度、有毒有害气体和障碍物情况等,为救援人员提供宝贵信息。应急救援与侦察分秒必争,不分昼夜。该机器狗续航时间长,支持现场快速拆换电池,并采用融合感知技术,在强光或黑暗环境下都能自主导航。

立体式巡查

防范溃堤和二次滑坡

受台风影响,金华江水位持续走高,堤防出现管涌、渗漏等险情,有堤坝溃决的重大风险。

救援队派出智巡无人机、巡堤查险车和全地形堤坝勘测机器人排查堤坝险情,这种方案比人工巡堤速度快、精度高,并能实现全天候监控式巡查。无人机搭载测绘级激光雷达、高分辨率热红外和可见光相机一体化集成设备对堤防表面进行扫描,巡堤查险车通过电磁波技术和三维激光系统检测堤防下层结构,全地形智能堤坝勘测机器人则是配备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等多种传感器,实时获取堤坝表面的图像、温度、湿度等数据信息,三者协同作业,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结合险情智能识别软件,快速、全面地识别堤坝管涌、渗漏、塌陷等险情隐患。

因山体塔防堵塞水库,河流左岸突发山体滑坡,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体随时可能发生溃决,严重危害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抵达现场后,救援队伍立即使用无人机执行空中勘测任务,并驾驶探地雷达车,对坝体内部管涌等隐患位置开展无损深部探伤,实时探测堰塞湖、堤防的数据信息,为险情处置提供决策支撑。

险情初步排除后,救援队伍派出水下机器人,对堤坝内侧和闸门附近持续探测,实时采集并回传堤坝表面及结构状态,帮助指挥中心监控现场情况,为抢险救援工作保驾护航。

高效施救

打通救灾“生命线”

浙江金华主演习场模拟超强台风过境后,城镇发生严重内涝,通信中断,学校、医院和居民区有大量人员被困,其中包括需要将床和医疗设备一起转运的ICU病房重症患者,大量群众集中在建筑物房顶“等待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城镇内涝

在高架被困列车人员救援现场,消防救援队伍通过登高车、运输爬楼机和重载无人机等装备投送救援力量。同时,救援人员穿上机械外骨骼,转运行动不便的群众、搬运救援物资,抢救群众的物质财产。防水耐用的外骨骼机器人增强救援人员的负重能力,减少体能消耗,提升行走速度,为抗洪救灾任务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水上“孤岛”救援任务中,双节履带式全地形人员运输车展现出对浅滩、河流、沼泽等极端地形的强适应性,能够一次性转移14名群众或承载5吨物资,为救援抢险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率。据悉,该车曾参与河北涿州特大暴雨抢险等抢险救援活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底线。

此外,水下机器人齐齐出动。水上遥控机器人动力强劲且操作简单,救援人员遥控机器人驶向落水者实施营救。机器人内置无人驾驶芯片,有一键返航和失控返航等功能。水下搜救机器人不受水温和能见度的影响,强大动力能够抵御水下暗流、急流和乱流,自带摄像头,可搭载不同声呐实现水下探测和打捞,并能锁定救援目标,由潜水员搭载水下推进器下潜至目标位置。

医护救援人员赶到后,迅速在灾害现场搭建起诊疗方舱和手术方舱,应用先进的智能化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会诊、指导抢救性手术,挽救危重伤员的生命,还综合应用快速诊断和介入止血一体化智能机器人等多项新型救助设备,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指挥中心构建“大小结合、高低协同、反应灵敏”的无人机应急救援体系,展现大震巨灾及“三断”(断电、断路、断网)等极端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构建效率。本次参与演练的空中通信平台,以大型无人直升机为载体,为受困区域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依托搭载的公专网应急通信基站,迅速构建1.5万平方千米应急指挥专网,定向恢复50平方千米公网,具备超视距作业能力,通过空中迅速突入灾区,实时回传灾区灾情。同时,大型无人直升机空中通信平台可进行任务拓展,执行物资投送、灭火救援等任务,满足救援现场的多种需求。

此次演练,不仅训练灾难发生之后的应急响应,也推动高发风险的源头治理,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和2022年同期开展的“应急使命”系列演练,分别模拟云南丽江和甘肃张掖发生7级以上地震,突出灾害先期处置及重点灾种灾害、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目标的抢险救援行动。“应急使命”系列演练,有助于提高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有利于整合消防、各类救灾武警和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成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频发,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任务繁重。一直以来,国家重视应急救援力量的实战检验,重视开展“应大灾抢大险”的综合演练。此次演练集中多方面救援力量,打造了“空陆协同、巡测一体”的解决方案,推动防汛查险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阅读更多内容,欢迎订购《机器人产业》杂志。

点赞关注不迷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雷克智能”公众号后不要忘记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