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获取更多房地产专业数据资讯、研究报告、深度干货。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联系我们。
■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产城原创系列
■ 作者:和君资深合伙人,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主任 彭锐博士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5分钟,欢迎转发朋友圈收藏阅读
“城市如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系列文章之六—— 政府如何通过科创赋能打造千亿产业集 群
今年两会以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全国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热的词汇,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作为高水平现代化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主张地方政府通过科创赋能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正迎合了这一重大趋势。
NO.1
科创赋能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2”条路径
一般来说,科创赋能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战新产业甚至是未来产业,将其发展壮大,成为本地的优势产业;另一条是可科创赋能当地传统产业升级,提升现有优势产业的含“科”量,推动本地企业向所在产业价值链的高价值环节布局。显然,第一条路径需要选择新赛道,配置新要素,几乎是在白纸上创业,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对城市创新能级要求高,并不适合所有城市。第二条路径则更具普适性,而且在赋能传统产业过程中也有机会孕育新产业,从而走通第一条路径。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可以从科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入手。
NO.2
发展科创政府易趟的“4”大坑
各地的科创热潮并不是今年开始的,特别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立志打造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高地的产业功能区不少,各地的高新区也在纷纷向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各地出台了不少面向科创主体、项目、人才的优惠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陷入了不少误区,笔者总结起来,以下四点均是地方政府在科创赋能中常见的错误。
一是不敬畏市场规律,领导拍脑袋定方向,导致重大方向性错误。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赛道、新模式的背后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综合风险。围绕某种技术路线形成的产品/产业最终是否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可靠性,还包括与之产业化配套的各个环节协同发展,相应的国家政策导向,学习曲线和成本曲线能否陡峭等等因素。历史上还不乏一些偶然因素使得某个技术路线的命运发生重大改变的实例。因此,要准确判断在新领域哪条技术路线最终成为市场王者在早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术业有专攻,在这个问题上,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尚可能会犯错,政府领导更不能头脑发热拍脑袋,制订全力支持,押宝某一种技术路线的产业政策。一旦赌错,不仅投入的大量资源被浪费,而且将错失发展良机,严重妨碍区域高质量发展。例如,关于电化学锂电池,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主流,过去几年重点发展钛酸锂电池的政府则很受伤。
二是豪赌新型研发机构,未能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技术源是科创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大院大所及背后的院士、杰青、千人等研究团队成为不少地方抢夺的科创资源,从院士工作站到地方与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研究院、创新中心这类新型机构近年来遍地开花。笔者疫情前去江苏某百强市(县级市,长期位列百强县/市排名前列),当地科技局统计全市这类新型研发机构达30多家。为此,政府每年投入资金巨大,跟一些顶级名校的合作每家每年政府投入都在千万数量级,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该政府认为仅有三分之一的新型研发机构基本达到预期,而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甚至已经成为政府的包袱,这导致政府当初承诺的资金后续不再拨付,研发机构自身也因为缺乏造血能力而失去活力成为僵尸机构。为何如此?创新链仅仅有研发机构和技术来源是不够的,还需要资本、产业龙头和更多专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才能确保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够高效完成,实现从专利到产业再到税收和财富的转化。缺乏完整的创新链,创新生态不健全,找再牛的科研团队也没用。
三是精心养护培育的新兴企业留不住,最终鸟飞巢空代人作嫁。这些年很多地方政府在创新企业孵化培育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空间免费,奖补资金和投资及时到位,在市场培育、人才引入方面也给了很多政策,但是却常常出现企业成长起来后却远走它飞的现象。这不仅发生在一些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比较低的地方,即使是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屡见不鲜。企业的区域选择当然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但对背后前期消耗了大量资源进行扶持的政府来说,这的确是一件赔本买卖。我们为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究其原因,关键症结还在于留住创新型企业不仅仅关乎直接的政策,还需要在产业土壤和整个市场生态上下功夫,使得创新企业在当地发展的综合成本低,潜在发展前景佳,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某一两项政策就能实现的。
四是遇人不淑甚至遇到骗子团队。骗子总是跟着钱走,一批“科创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争夺各地的补贴和投资,一时间鱼龙混杂,李鬼与李逵并起。创新类的项目本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最终失败也很正常,但是那些包装出来的项目,其初心不正,不仅空耗了资源,使地方政府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甚至因为这类失误导致地方对待创新趋于保守,危害长远。靠谱的项目总是稀缺的,越是顶尖的创新团队其圈子是很小的,做好背调,很多项目并不难甄别,我们最近就为长期合作的政府或产投公司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问题在于,不少地方总是遇到充斥着这样的“包装型”项目,或者说,根本找不到真正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这才是需要地方重点反思,并想办法解决的。
NO.3
做好科创赋能的“2”大关键要素
要避坑,针对上述四类情形都会有一些针对性的办法,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还在于营造适宜于创新,能够吸引科创项目,留住科创团队并不断促进其成长的环境,这里面两大关键要素——人才圈和多元互补的创新主体缺一不可:
1、人才圈
人才圈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区域入圈,要触及到相关领域顶级的人才圈子,与他们形成强链接和信任关系;二是对于顶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什么要入圈?科创依赖于智力驱动,顶级的人才,不仅仅是科研人才,还包括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过程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唯有顶级人才方能有顶级项目,做出顶级产品和顶级企业,这就如同很多资深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判断时最看重的是创业团队一样。这意味着,无论是AI、生物科技还是新能源,每个赛道最顶端的圈子都不大,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触及相关产业领域的顶流圈层实现破圈入局,把资源耗散在二流甚至不入流的团队上,最后是很难在科创领域有所作为的。例如,如果是做AI大模型为例,核心圈层叫清华微软圈,如果是做通讯芯片则很难绕开“电子科大系”。
顶级人才往往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北京广为流传一句话,“北大清华不过长安街”,意思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北京的南城找工作。北城,特别是海淀中关村地区虽然租金高昂、交通拥堵,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为了招到一流人才也只能把办公室放在那里。北京尚且如此,对于大部分非一线城市,如何吸引这些一流人才?良好的配套(特别是教育医疗配套)和一线城市往往难以具备的生态环境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吸引点。浙江近年来提出“诗画浙江”,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口号,也是一个招揽人才,在绿水青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人才招引策略。但是,仅仅凭借本地的环境和配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让顶级人才在当地安家落户,需要有可持续的事业机会作为牵引,这对于很多城市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是更现实的策略。为此,在北上深广建立研发飞地,在当地实现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2、多元互补的创新主体
科创主体绝不仅仅是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创业公司,一个科创项目要从实验室的成果/专利到最终成功的商业化运用往往需要三大类主体:具有创新源的创业公司/团队、具备强大产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服务于创新企业的服务类公司。
中国创业已经进入硬科技时代,前些年互联网时代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浪潮已经被拥有硬核技术的科技创新取代,因此靠近创新源头,真正具有技术研发优势的大院大所背景和头部企业研发大牛背景的创业团队成为市场追捧的香饽饽。然而这些团队虽然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和创新活力,但在产业洞察、商业运作方面却往往缺乏经验,在资金、市场等方面更是缺乏资源积累。这也是大部分科创类公司最后难以走向成功的原因。
创业团队所缺乏的,正好是产业龙头所具备的。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很难与创业企业相媲美,但是他们在产业认知、商业运作和各类资源方面确是强项。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创业企业赋能,如提供中试服务,场景应用,提供资金和市场渠道,给予供应链支持等等,从而大大加快创业企业成长的速度,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产业龙头基于自身对产业的判断能很好的鉴别创业企业风险,评估其成功可能性。当然,大型龙头企业也是创业企业未来走向资本市场的通道,通过收购科创企业,可以帮助其快速实现资本化,也有利于这些龙头企业自身业务的转型发展。
在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很多专业服务支持,这不仅包括常规的财务、投融资、法务、人力资源等服务,还包括创新企业特别需要的知识产权、市场定义、创业咨询、数字化等专业服务支持。越是专业化服务在市场上往往越稀缺,对创业企业的帮助也越大,特别是一些针对创新行业在加速其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专业服务,如中试、特种检验测试、首个场景/应用,首台/套市场开拓等。类似于德国知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其实是当前市场最稀缺的,他们对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一线城市或许这样的人不缺,但是在其它城市合格的从业人员就不容易找到了。当前,很多政府把相关的资金都给了一些“明星”创业企业或者是一些大院大所/院士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其实专业服务机构更像是创新的土壤或者说是土壤中的有机质,那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则像是土壤上长出的某颗树木。树木能否成才存在概率,因此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只要富有有机质的土壤在,总会林木成荫。所以我的观点是:请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招引和扶持科创服务机构身上。
NO.4
科创赋能本地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可从“4”方面展开
地方政府的科创工作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圈和多元互补的创新主体这两大关键要素展开,具体而言,可以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讲好本地产业故事。科创的两大要素凭什么到当地去,首先就是要讲好产业故事,把当前的产业基础、产业场景,未来的发展愿景和产业政策按照科创人才和科创主体易于理解的方式讲清楚。这几年,一些地方把招会引展作为招商工作的一个抓手便是很聪明的做法,在这方面要有重点在有限的产业领域饱和“攻击”,树立当地在产业中的清晰定位。这里面的关键点是要把科创赋能当地传统产业的点要清晰的找到,如新材料赋能化工产业升级,AI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生物技术赋能医疗康养产业等等。
第二,建设“科创下乡”高速公路。除了海淀、张江、南山等极少的世界级创新中心,大部分城市的大部分区域本地化的科创资源是不足的,所以要建设通向科创资源富集区域的直通车,方便科创要素的高效导入。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科创高地建设飞地作为窗口,同时也要在本地建设平台服务好导入的团队和项目,在引项目的同时把引入科创服务类公司作为重点,与他们合作建设好本地的服务平台,使落地的项目留得住,长得好,形成示范效应。本地化的服务要做好科创资源与本地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对接,让说“洋文”的高技术团队与说“方言”的本地企业家们实现同频共振。
第三,精准整合本地资源。创新主体到某地落地无非看中几个有利于:有利于控制成本,有利于招揽人才,有利于开拓市场,有利于获取资金。要实现这个四个有利于,显然需要政府整合好当地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资源、土地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市场和场景资源等等。资源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最难的还是要找到当地产业升级的痛点,设计好的合作方式,使当地产业集群与创新主体实现共赢。
第四,持续地打造科创社群。人才工作是个慢变量:本地培养固然需要很长时间,即使是直接招才引智,优秀的人才对当地建立信任,真正把自己的事业重心放过来也需要时间。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要风物长宜放眼量,针对本地的目标人才圈,通过入圈、建群、互动、逐步建立信任。这里我们特别强调针对的是人才圈或者说是人才群体,而不建议政府把宝押在某个院士,某个创客身上。
科创大潮浩浩荡荡。有人说,“AI可以把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这句话如果用科创替换掉AI,也合情合理。面对这个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重大力量,每个地方政府都不能回避,唯有拥抱。一百年前美国西部有一个被称作“欢乐谷”的农业县,因为抓住了上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那里叫做硅谷。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国一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哪个地方会抓住这轮机会改天换地,凤凰涅槃,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您添加下方微信,与本文作者交流互动
(添加时请备注:千亿产业集群)
好东西就是要多分享,如果觉得不错,
请关注公众号并分享朋友圈哦
官方小助理
获取更多干货、答疑及加入官方微信群,欢迎添加产城发展事业部官方助理微信号:hjccfz
往期精品原创文章: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微信号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感恩陌生人的善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