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眼下还没到三伏天,北方多地就已经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整个6月份,华北、黄淮等地或将持续处于高温阶段。

在这么热的天气下,有网友感慨,现在都这么热了,等到了今年三伏天时,岂不是会更热了?会是一个“暖伏”吗?

而南方天气则和北方完全相反,持续多日的降雨天气,气温始终没有过高,江南、华南等地,或继续出现大雨,局地还可能伴有雷暴大风。

在连续降雨的天气下,有网友感慨,往年这时候温度都很高了,今年却一直降雨,气温升不上去,会是一个“冷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三伏天,民间有“热伏”和“冷伏”的区分,“热伏”指的是当年三伏天会非常炎热,也就是相比往年会热一些。

“冷伏”指的是当年三伏天相比往年会凉爽一些,也就是感到没有那么炎热,这里的“冷”并不是指寒冷,而是指凉爽。

就在5月份,网上有传言说,今年将是史上最热的一年,或者是60年一遇的极端炎热天气。

至于原因,说是受去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今年的温度将达到历史新高(厄尔尼诺现象现象出现后的第二年,往往比当年温度要高一些,此次是2023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去年就说是史上最热了,所以,到了今年2024年,会认为比去年还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就在今年3-4月份,一些气象专家预测,今年秋季或出现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化,往往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是热的代名词,拉尼娜现象则是冷的代名词(也有都热的时候)。

正是基于此,有人说今年三伏天是“暖伏”,有人说今年三伏天是“冷伏”。而关于三伏天的冷暖,我国民间早在很久以前,就流传了一些农谚,接下来根据农谚预测的结果,看看今年三伏天是“暖”还是“冷”?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

古人们根据入伏当天的时间,把入伏分为“早入伏”和“晚入伏”,如果当年是早入伏,则预示着三伏天期间不会那么炎热,相对会比较凉爽一些。相反,如果当年是晚入伏,则预示着三伏天期间将会很炎热,用热死牛的比喻说法,形容非常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入伏和晚入伏如何区分呢?

按照民间说法,根据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来定,每年入伏阳历时间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而农历时间,不是在五月份,就是在六月份。

如果在五月份入伏的话,就被称为“早入伏”,如果是六月份入伏的话,就被称为“晚入伏”。

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5日,当天的农历时间为六月初十,时间在六月份,因此,今年属于“晚入伏”。

按照“晚入伏热死牛”的说法,今年三伏天期间,或比较炎热,这也和当前北方炎热的天气相呼应,还没到三伏天就这么热了,到了三伏天之后,炎热程度或进一步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伏凶,母伏爽”

民间除了有“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区分之外,一些地区还有“公伏”和“母伏”的区分。“凶”指的是炎热,“爽”指的是凉爽。

而“公伏”和“母伏”的判断方式,也是根据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来定。查看当天的农历时期,如果“日数”是奇数,则被称为“公伏”,相反,如果是偶数,则被称为“母伏”。

古人把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而阳又有“公”的说法,阴又有“母”的说法。

今年7月15日入伏,农历六月初十,“十”为偶数(双数),因此,今年三伏天属于是“母伏”。

再按照“母伏爽”的说法,今年三伏天期间或比较凉爽一些,没有那么炎热。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同的说法,所预测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来说,今年是晚入伏,三伏天会比较炎热。

而按照“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今年是“母伏”,三伏天会比较凉爽。

有朋友会说了,两者互相矛盾,这也不准啊。一个说热,一个说不热。的确,单从农谚的角度来分析,农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可能在北方适用于前者,南方适用于后者。

就好比开头所提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当前北方持续高温,40度以上的天气频频出现。而南方多地持续降雨,气温也始终没有太高。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三伏天是“暖伏”还是“冷伏”,也要分区域来分别看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能确定的一点,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回暖,近几年的高温天气也较多。

据中央气象台的消息,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全球多地平均气温均突破历史纪录,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较1991年-2020年平均值偏高0.81℃。

那么,今年会不会超过去年的温度,成为最暖年份呢(60年一遇的说法,暂时没有专业机构定义)?从当前北方天气看,有这个可能性,具体还要依天气预报为准了。

对此,你怎么看?当前你们那里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