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当你年轻的时候,要靠勤奋和智慧打拼;到了中年,就得靠沉稳和远见维持阵脚。而到了暮年,最重要的就是跟这三种人搞好关系,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做人的基本操守。那三种人分别是:穷人、孤儿和残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跟穷人搞好关系。医生说,人到中年之后就会出现各种毛病,到了六十岁,十有八九都得做手术。而且做手术要花钱,没钱你就不得不像穷人那样求亲戚朋友。

我有一个同学叫小王,年轻有为,在体制内干得风生水起。到了五十多岁,他就患上了许多顽疾,拖累了家里的积蓄。后来他只好卖掉了在县城的房子,但还是钱不够花,只能跟穷人一样求亲戚借钱看病。

小王跟亲戚借钱看病,可有些亲戚太穷根本借不出钱,有些亲戚虽然有钱但对小王不理不睬。这让小王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助,自此他变得对穷人更有同情心了。于是每当有人向他伸手要钱,他都会想办法接济一二。

我们身边的人,像小王这种有钞能力而且乐于助人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有钱人虽然大方,但对无亲无故的穷人往往也是无动于衷。所以我们退休后,就要主动跟一些穷人打好关系,将来也好向他们伸手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说为什么要跟孤儿搞好关系。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饱受生活摧残的孤儿往往都是社会的弃儿,成年后要比常人更加努力地生活。他们视金钱和权力为生存的全部,很少对外界怀有同情心。

我有一个老同学叫张海,本来是孤儿,后来靠自己的勤奋考上了大学,从基层一步步做到了一个县里的小领导。但是他对外界几乎是冷酷无情的,因为当初孤儿时期曾受过太多人的冷眼和歧视,所以他只是用钱权换取同情。

有一次我这个老同学的丈人生病住院,家人一下子就拮据了,就找到张海借钱治病。张海明知道对方穷困潦倒却置之不理。后来丈人病重,我劝他借钱救人一命,张海却说:借他们钱有什么用?等他们还不起钱的时候,我一样得恨他们。

这就是成年后的孤儿心理。因为童年时期缺乏家庭的温暖,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同理心,往往执著于金钱权力,对弱者极尽冷暴力。所以我们退休后,最好能主动关心一些孤儿,给予他们适当的资助,或者带他们入了教会,以便将来他们功成名就后能施与我们同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说说为什么要跟残疾人搞好关系。残疾人往往被社会排斥和歧视,即使到了晚年,生活也可能窘迫潦倒。残疾人最怕的就是没人照顾,所以我们退休后最好能主动关心他们,给予适当的资助,将来也好向他们伸手要钱。

我有一个残疾朋友叫小李,年轻时场景一场车祸导致下肢残疾。后来他做了一个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从来没有向别人伸手要过钱。到了六十多岁,生意失败后他就穷困潦倒了,无处可去。

是我主动接济了小李,给他一些生活费,让他在我家附近租了一间出租屋。小李很感激我的恩情,所以我生病住院的时候,他主动给我做饭、打扫卫生,对我非常尽心尽力。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小李去世了,临终前把他所有的积蓄两万多元全都留给了我,我虽然说不需要,但他还是把钱硬塞给了我。我想他是想用这个方式回报我们多年的友谊,让我记住他这个朋友的教诲:要学会接纳社会上的弱者,将来也好被弱者接纳。

生老病死是常理,世上再有钱人也难免一死。所以当我们步入暮年,最好能主动走进基层,关怀底层,结交穷人、孤儿和残疾人。不要等到自己老无所依的时候再向他们伸手要钱,到时可就太晚了。

跟这三类人建立良好关系,不是出于势利目的,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一种敬畏之心。生命短暂脆弱,我们当年轻时忙于工作,中年时忙于养家糊口,等到老年才有闲暇时间去关心社会,去传播温暖。这不仅仅是一种利己,更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