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三湾公园玉龙花苑的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秀木俏石、绿意葱葱,徜徉于江苏扬州古典园林之中,法治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方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展示园中,“千载印记”“千里足迹”“千秋愿景”三个主题展厅链接着大运河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一步一景,以法治守护大运河、造福两岸的理念贯穿始终,历朝历代法治人物的足迹伴着悠悠运河的兴衰发展渐次展现在眼前。现代法治精神与历史文化遗存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座法治文化的新地标正成为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打卡新去处。

近年来,扬州市注重发挥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叠加效应,探索发展本地特色法治文化元素,打造扬州法治文化的全新名片,为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彰显品牌效应

文旅市场的火热也带火了扬州漆扇这项非遗艺术。精致的扇面上,流动的漆色、稳重的书法与法治的跨界混搭别有一番趣味。

适逢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近日,在虹桥坊喷泉广场上,法治漆扇制作活动吸引了来往游客的驻足。

文法交融传千里。游客们亲身参与制作,运用毛笔手绘,将民法典法条工工整整地写在典雅的团扇中,与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与此同时,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民法典宣传活动现场,江苏省“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李江民现场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千里运河扬州卷》《江都水利枢纽》两幅法治文艺作品,以精湛的技法展示了运河法治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融合。

近年来,扬州市司法局联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追寻非遗匠心工艺 传承优秀法律文化”群众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借漆器、剪纸、乱针绣、扬剧、评话等地方特色载体传播法治文化。

在征集到的200多件法治文化产品中,既有雕版、堆锦画、面塑、平磨螺钿等精巧细致的手工制品,也有风趣生动、极富表现力的扬州评话、快板等文艺创作。动与静之间,扬州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效应持续彰显。

除了载体的创新,近年来,“扎染与普法”“非遗年俗遇法治”“浓情中秋点亮法灯”等“线上+线下”法治文艺演出和互动也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沉浸式”体验。《运河法治谣》《东升朝阳》《一河通南北 千载连古今》等脍炙人口的法治歌曲,《传承》《看见·声音》《微光向阳》《雕版与法》等法治微电影,通过“法治文艺村(居)行”等活动被送到了老百姓身边,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法治风景线。

探访法治景点

“我是法治广陵代言人‘广小援’,今天阳光正好,我带你去打卡广陵古城的法治阵地,来一个法治版‘city walk’。”

在广陵区发布的古城漫步攻略vlog中,身着印有文昌阁图案的古代“官服”、腰挂“天平”玉佩、手持“司法徽章”盾牌的广陵区司法局IP形象“广小援”,以城市漫步的形式带领观众解锁法治广陵,沿途探访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琼花观、全省首批“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扬州家风展示馆、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双东法治文化街区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示范性法治文化景点,逛古巷、赏非遗、听评弹,近距离感受法治古城的脉搏和呼吸。

近年来,扬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梳理挖掘地方悠久深厚的法治文化资源,修复和展示文化遗存。

扬州市司法局联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组建了法律、水利、建筑等专家团队,对大运河法治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开展相关文物古迹、名人名(故)居等历史遗迹的梳理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搜集整理大运河历史沿革过程中官方、民间的司法文书、合同原件等,形成了20万字研究成果。

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扬州建成和提升了以运河文化为背景、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阵地40多个,并联动周边的文化景观、博物馆、体验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等,形成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体验线。

各地也在原有地方特色文化上“做加法”,推动法治元素融入广陵古城文化等地域文化,打造法治文化“新名片”。高邮开通“大运河法治号”公交专车,推出一条集“游、学、知、治”为一体的运河法治文化体验线;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法润好地方·护航新发展”法治游轮,推出水上大运河法治文化游览线,实现旅游、学法两不误。

守护千年文脉

烟花三月和谐美,绿杨城郭法治明。近年来,扬州以良法推进善治,以部门协作为支撑,加强对大运河、古城、地方志等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保护,让群众共享扬州法治文化优秀成果。

自2015年以来,扬州市先后出台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古城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办法》《扬州市地方志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守护千年文脉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为推动法规落到实处,今年,扬州市司法局联合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扬州法律明白人学扬州地方性法规”活动。借助人大巾帼微宣讲团队力量,围绕村(居)民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扬州地方性法规编写教案、课件,以“小快灵”“微宣讲”、以案释法的形式举办普法讲座,为全市12204名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充电蓄能,不断扩大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

同时,扬州市积极探索将法治元素、传统文化联动融入党组织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基层司法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等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积极构建协商自治、矛盾调解、法治文化“三位一体”服务平台,多元释放基层共治合力。

“从传统走向现代,法治文化正在与传统文化的共融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扬州市司法局局长、市法宣办主任姚爱国说。

文/丁国锋 范晓杰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