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底线 稳支撑 增动力 上台阶 2024云南经济这么干】怒江: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不断筑牢发展支撑

密林深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马库村护林员迪文军与10余名独龙族同胞趁着雨季,在草果地周边补植水冬瓜树苗。

“水冬瓜枝条可以遮阴,树叶可以当肥料,这样草果就长得好。”迪文军说,植树增绿不仅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在保护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独龙江乡通过招聘生态护林员、成立生态合作社等方式,引导独龙族群众在独龙江沿岸、山坡地,种植草果、花椒、黄精、灵芝,发展独龙牛、独龙鸡和独龙蜂养殖,改变“守着金山过苦日子”的现状。如今,独龙江乡良好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成特色农业优势,一批批曾经的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烧荒人变成护林人,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走上致富路。

怒江大峡谷千山蜿蜒、林海莽莽、江河纵横。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高黎贡山绿树认养和全民植树活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区域构建起一张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生物生态安全保护网。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在怒江、澜沧江沿岸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行动,通过扩绿、兴绿、护绿,厚植生态底色,坚决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风景优美、森林茂密,古炭河、湾转河、滴水河三河交汇,有闻名遐迩的阴阳瀑布、百鸟谷草果庄园,是泸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村。在中交集团帮扶下,三河村探索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和山区农民增收新路子,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观景亭、乡间步道、咖啡店、自助便利店、乡村酒店、鸢尾谷生态走廊,打造15个仿真鸟塘、架设120个摄鸟机位,建起了怒江州首批喂鸟、观鸟、摄鸟基地。

山林变花园、农家变民宿、村寨变景区,吸引了一拨拨游客前来观景踏青,带动了三河村蔬菜、草果、核桃、花椒、刺龙苞、火腿等种植加工产业红火发展,45户脱贫户月均增收1500元。“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也越来越多,游客也逐年增多,大家增收门路也多了。”三河村村民、“鸟导”密波四说。

走进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4200亩高山有机茶园,随处可见茶农们采摘春茶的忙碌身影。“种茶叶收入比种玉米高,也比较稳定。”76岁的村民邓阿社说,他经营着8亩茶地,一年收入2万多元。

福贡县依托林地、坡地资源,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加工项目,成立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合作社9家。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32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种植农户0.85万户2.21万人、覆盖脱贫户0.71万户,种植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聚焦绿美怒江建设,怒江州持续实施怒江大峡谷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和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坚持于每年3月至6月的12日开展四级联动集中植树活动,不断厚植绿美底色。3年来,全州累计种植攀枝花、滇丁香、清香木等乡土树种、经济林果277.01万株,参与植绿、护绿人数79.16万人次;完成防返贫生态建设任务31.5万亩,有136家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带动30.57万人次参与并获得收益,人均增收2000余元。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怒江落地生根。绿色产业初具规模,“绿美+”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2023年,怒江州林草产业综合产值达41亿元,辐射带动就业21万余人,2.1万户8.3万名脱贫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360万亩核桃、漆树、油茶、草果和以云黄连、重楼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让怒江、独龙江、澜沧江两岸莽莽群山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