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镇域经济研究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域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步入“市域为核心、县域为支撑、镇域为底座”的全域竞争新时代,镇域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和底座作用愈发凸显,各地对于镇域经济发展愈加重视。作为我国镇域经济发展领头羊,近年来,苏州、佛山、东莞大力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从全市层面作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安排,苏州提出“以百镇奋进支撑苏州发展勇挑大梁”,佛山提出再造10个“千亿镇街”,东莞提出“四步走”打造一批“千亿镇”,镇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简称“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镇域经济500强暨中部100强、西部100强》研究报告显示,全国100强镇中,苏州、佛山、东莞占据51席;全国10强镇中,苏州、佛山、东莞独占9席。深入剖析苏州、佛山、东莞头部强镇发展路径与培育经验,对于“后进”城市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群雄逐鹿:苏佛莞表现异常亮眼

强镇林立,苏佛莞镇域发展有质又有量。2024镇域经济全国100强镇中,苏州、佛山、东莞分别占据19席、13席、19席,合计占比51%,是入围镇域经济全国100强最多的三个城市。在全国10强中,苏佛莞三市也独占9席。其中,在全国5大“千亿镇”中,佛山、苏州各占据两席。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顺德区北滘镇GDP先后于2019年、2022年达到1000亿元,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张家港市杨舍镇GDP也分别于2022年、2023年突破1000亿元,2023年东莞市长安镇GDP达965.2亿元,有望成为全国第6个“千亿镇”。

表12024镇域经济全国10强

数据来源:赛迪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赛迪四川

工业立镇,头部强镇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制造业集群。头部强镇都坚持产业强镇、工业立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北滘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空调、电饭煲等家电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909亿元;狮山镇是全国口腔器材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073亿元;玉山镇是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全球5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20%的手机和10%的数码相机从玉山镇出货,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673亿元;长安镇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拥有千亿级电子信息和百亿级五金模具产业集群,2022年工业总产值达2733亿元。

二、路径剖析:苏佛莞头部强镇的诞生基因

为何苏佛莞成为众多头部强镇诞生地,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除了具有区位优势明显、制造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等相似基因外,苏佛莞发展镇域经济也各有“法宝”。

(一)苏州:以“区镇合一”实践为主线,开放赋能、创新发展

探索“区镇合一”模式,推动区镇一体化发展。“区镇合一”是苏州镇域经济发展最大特色,也是玉山镇和杨舍镇的共同特点。2006年,苏州市开始探索“区镇合一”模式。2014年,苏州获批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并提出将“区镇合一”模式作为苏州新型城镇发展模式之一进行全市推广。2017年后,苏州“区镇合一”模式进一步深化完善,区镇实现了空间、产业、功能等各方面要素的全面融合,区镇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产业不断集聚、环境不断提升,有效实现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坚持开放赋能,实现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开放是苏州最大的发展底色,也是经济发展强劲的活力源之一。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江苏确立了以苏南地区为中心的沿江地区开放战略,同时受到上海浦东经济发展的辐射影响,苏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外向型”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玉山镇抓住时机,凭借紧挨上海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沪电股份、仁宝电脑、纬创电子等一大批以电子企业为主的台商,实现了由乡镇企业带动发展到外向型经济主导的产业转型,为玉山镇成为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玉山镇在1985年只有1家外资企业、218万美元进出口额,发展到2022年有2700多家外资企业、年进出口额800.5亿美元。

坚持创新导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2005年,苏州提出由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创新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转变,培育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玉山镇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于2008年创建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立起覆盖小核酸新药开发、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全产业链,聚集了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小核酸产业为旗帜,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等共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除了布局医药产业,玉山镇对原有的制造业进行创新升级。2020年,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第二个、国家第八个超级计算中心。随后中科可控、中科晶上、寒武纪等核心项目也相继落子布局。2022年,玉山镇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6.8%,高于全市21.9个百分点。

(二)佛山:以“简政强镇”探索为主线,活企强企、数智赋能

坚持改革创新,以“简政强镇”激发镇域发展活力。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激活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佛山市镇街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03年,佛山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简政强镇”试点工作;2009年,佛山市狮山、容桂两地正式启动“简政强镇”改革试点,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获得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0年,“简政强镇”改革在全市其他30多个镇街全面铺开。2023年,佛山市印发《关于支持建设“千亿镇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向“千亿镇街”下放区级和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佛山市经过多轮简政放权改革后逐步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基层,形成了发展、权限、管理均在基层的运行机制,全面激发了镇域发展活力。

坚持市场主导,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长期以来,佛山市通过主动做“减法”,正确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佛山市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了政企关系,北滘镇的美的、格兰仕等企业得以由乡镇企业崛起为民营龙头企业。2009年,佛山市“大部制”改革与“简政强镇”改革同步推进,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行为进一步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市及各镇街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例如,2022年狮山镇出台《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致力于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探索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等。2022年,狮山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超过广东省13个地级市。

加快“数智结合”,推动佛山产业“老树发新枝”。制造业是佛山最靓丽的产业名片,也是助力佛山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厚实家底。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为解决产业结构偏传统、“四新”经济发展不足、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佛山市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1年,佛山发布《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配套财政资金100亿元,对制造业转型进行全周期奖补,在全国首创“数字贷”等政策大力推进“数改智转”。以北滘镇为代表的强镇作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北滘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助力超400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美的厨热顺德工厂则成为佛山第二家“世界灯塔工厂”。

(三)东莞:以“市直管镇”改革为主线,以园带镇、转型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市管镇”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东莞市探索放权强镇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了“市管镇”体制。持续地放权强镇激发了镇域发展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活力,不仅孕育出连绵成片且实力雄厚的专业镇,而且推动了东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市管镇”体制逐渐显露出资源利用碎片化与低效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弱等发展疲态。2017年以来,东莞市提出“组团战略”,在不改变行政架构的前提下划定了六大片区,力图通过实施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推动区域间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实施“以园带镇”模式,推动园镇村深度融合。2001年、2006年,东莞市分别设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2014年底,两园统筹发展。2019年,松山湖功能区“一园九镇”模式正式确立,园镇村走向深度融合。松山湖为反哺和回报周边村镇对园区发展的支持,设立每村1000万元、总额5.2亿元的松山湖接壤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还拿出多个地块,由周边镇街推选企业进驻,从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近两年,每年约有100家企业从松山湖外溢到松山湖功能区。松山湖与周边9镇、52个接壤村(社区)之间从最原始、简单的地缘关系,一步步发展为科技、产业、人才资源深度交织的紧密关系,从单向融入走向双向多维融合。

“科技+制造”双轮驱动,产业不断焕发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抓住“加工贸易、三来一补”的机遇,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厚街家具、长安五金等行销全球,以“一镇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模式,建成“世界工厂”,支撑起东莞的经济底盘。近年来为解决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占主导、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东莞市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2020年出台《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以“市镇联动、分类指导”原则建设创新强镇,推动镇街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提升镇街服务创新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创新+制造”生态链。2023年,东莞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993.4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2%。同时,东莞还培育出了OPPO、vivo等行业龙头企业。

三、他山之石:苏佛莞强镇培育的经验启示

从苏州、佛山、东莞发展镇域经济的经验来看,强镇培育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平衡好“统筹规划”与“放权强镇”的关系

一是构建“市级统筹、区县主导、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级层面组建市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专班,开展重大事项管理工作,高位协调、统筹镇域发展重要事项。县级层面明确镇域发展任务,明确工作方案、任务清单。镇街层面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针对性制定发展计划,开展镇域发展任务实施。二是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多个经济社会领域的县级管理权限下放,选择性将部分市级权限下放。三是强化监督执法与动态评估。采用跨部门综合执法方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镇,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通过定期梳理评估市、县(市、区)两级下放权限,推动经济管理权限全面下放和行政处罚权限有需必放。

(二)解决好“产业发展”与“产业服务”的关系

一是探索镇园一体模式。明确园区“区域经济引擎”与镇域“综合配套服务器”的发展定位,探索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将园区体制机制与乡镇发展空间、承接基础的各自优势进行高效结合,建立镇园共治关系。二是加快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物流网、能源保障网、市政公用设施网、现代水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农村基础设施网等基础设施,建强镇域发展的“硬”支撑。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行政审批改革、“减证便民”等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疏堵点、拆藩篱,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支撑。

(三)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创新培育”的关系

一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在招商引资时,不仅要注重短期内能贡献财政、税收的项目,更要考察项目的技术创新性、未来发展潜力,还要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平台落地等措施增强镇域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创新生态。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外部智力资源,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提供税收优惠、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创新生态系统。三是重点扶持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资本投向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可持续性的产业,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关键领域和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四)协调好“区域竞争”与“协同发展”的关系

一是打破镇域之间的藩篱。通过与周边镇域共享市场调研、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等信息,共同识别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潜在发展机会,协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共同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计划,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以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区等形式,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连接,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效应。三是强化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共同投资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举办创新大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更多行业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四川”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