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35斗 微信公众号

植保无人飞机曾经是资本的宠儿,曾有数十家企业进入或参与到植保无人飞机的赛道,但风口过后是寂寞,近两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归于沉寂,似乎有被资本雪藏的风险。

但转机又一次浮现,近期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2024年—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统一调度到全国,这一描述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植保无人飞机正式从“偏房”转正,也就是正式拥有了全国性农机购置补贴的资格,国产植保无人飞机有望迎来新一轮投资高潮和发展风口。

一、新一轮补贴政策,植保无人飞机迎来全新周期

一、新一轮补贴政策,植保无人飞机迎来全新周期

植保无人飞机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享受行业政策红利是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2009年有企业批量产销电动植保无人飞机,2004年国家已经有了农机购置补贴了,但植保无人飞机要不要被接纳到国补系统一直存在巨大争议与分歧,其中航空安全是最大的拦路虎。

2011年农业部组织在个别地方进行植保无人飞机推广,农业农村部在和国家航天总局反复交涉,直到2017年才将植保无人机纳入试点进行农机补贴。

当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紧接着12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3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2020年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要鼓励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发展创新,推动植保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至此,植保无人飞机才正式拥有享受国补资金的资格。

更进一步的是,最新发布的《意见》对于植保无人飞机完整的描述为: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继续实施备案管理,按有关规定引导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农业领域规范应用;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操作要求与常规补贴产品保持一致,对产品及生产企业条件的相关要求,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调整。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具体方案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与当地民用航空部门协商后确定,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予以备案后实施。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深圳大疆、南京拓攻长期工作过的一位资深专家认为这段文字信息量巨大、内涵丰富:

首先,“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正是新一轮补贴政策对于植保无人飞机的积极意义所在。虽然2017年植保无人飞机正式纳入补贴试点,且绝大多数省参照国补目录补贴植保无人飞机,但由于没有全面纳入国补目录,也就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所以省域范围内对植保无人飞机就会有政策的灵活性:一是可以补贴,也可以不补贴;二是可以补的多,也可以补的少;三是有资金富裕就多补,资金紧张就少补或不补。

具体执行时,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据行业资深从业者反映,目前河北、山西等省仍没有对植保无人飞机补贴,有一些省的植保无人飞机的补贴进进出出,有些省近几年由于补贴资金非常紧张,一方面是补贴标准比较低,如黑龙江最高补贴只有10000元,明显低于其他省区;另一方面资金根本轮不到无人机,很多购买了无人机的机手根本不寄希望于补贴,要么放弃报补,要么报了补也是好几年拿不到补贴资金。

而“全面开展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之后,植保无人飞机的补贴就是一种刚性的任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原则上必须补,这就像一个非婚生孩子正式有了财产继承权一样。

《意见》中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补贴操作要求与常规补贴产品保持一致”,这句话单独看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和《意见》中实施应用补贴的那句话结合起来,就会让人有无限的遐想了: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对具备作业信息化监测条件的大型、智能、复式、高端、绿色农机以及重点推广的机具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补贴按照7:3的比例分两次定额兑付,即在购机核验合格后按程序兑付70%的补贴资金,第二年在所购机具达到规定的年度作业量后,再兑付30%的补贴资金。对第三年、第四年连续两年完成年度作业量的农机,分别按照定额补贴资金的10% 、10%予以激励补贴。

植保无人飞机自带作业信息化监测功能,且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智能农机、高端机器、电动绿色农机,所以理论上植保无人飞机是有资格享受到应用补贴政策的,而农机行业的下一波红利正是应用补贴。

所以说植保无人飞机硬件技术和服务作业两方面都会享受到应用补贴,这才是新一轮补贴政策最大的红利。

二、看清底层逻辑,抓住行业发展主线

二、看清底层逻辑,抓住行业发展主线

客观地讲,农机行业和资本圈,抑或对植保无人飞机比较关注的社会人士,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植保无人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对商业的规模和容量的认识。国内券商和投研机构几乎一致的观点是2023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行业硬件规模已达150亿元,作业市场规模约为250亿元。对于作业市场规模本人是认可的,但硬件市场规模,至少在2023年远远低于150亿元。

这要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主航道农机产品年销售规模的对比才能说清楚。近三年时间,国内的几大类农机,包括国内销售和进口两方面,加起来的销售规模排名如下图。

假如植保无人飞机硬件年销售规模达到150亿元,就约等于全喂入水稻机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排名第二和第三两个大类农机加起来的销售规模,显然这与我们平常掌握的行业数据不符。

那么比较接近真相的数字是什么呢?2023年报补无人机的销售总额约为12亿元,考虑到还有大量的无人机没有报补,各种项目销售的飞机和外销飞机,还有大量的前装市场和后市场的配件,整体加起来国内植保无人飞机的硬件年销售规模不超过50亿元。

其次是对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底层逻辑或基本运行规律的认识。作为非传统的,有着“破坏性创新”特点的颠覆性的农机,植保无人飞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植保无人飞机遵循“摩尔定律”与“马太效应”。

遵循“摩尔定律”。植保无人飞机是农机,但植保无人飞机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如果按产品性质,植保无人飞机更应该归类于电子产品。

植保无人飞机一出生就带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双基因,所以其发展也会遵循着“摩尔定律”,植保无人飞机最值钱的不是硬件,而是电控、电机和用大电子元器件的喷洒系统,这些核心部件性能不断地升级,价格却不断地降低。

大疆、极飞等高科技的公司竞争优势突出,有绝对主动权,没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和传统农机企业将跟不上市场的节奏而被淘汰。

遵循“马太效应”。即赢家通吃,这在电子产品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手机、电脑、CPU、操作系统等都是头部玩家的天下,后面的公司,包括第二名都只有少量的市场份额。

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数据,2023年大疆和极飞两家植保无人飞机合起来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其中大疆一家占有率超过了60%,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行业越来越“安静”,因为大量的厂家由于受到大疆的挤压而被迫退出了市场,目前真正有量产的品牌有大疆、极飞、拓攻、极目、启飞等品牌,其他的销量无法统计了。

可见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确是呈现马太效应,并且随着市场的成熟,赢家通吃特征愈发明显,市场已没有长尾的特征。

马太效应背后并非完全是市场的作用,话语权在资本和资源一边。商业逻辑变了,资本不会有耐心等待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滚雪球式的发展,而是一开始就用巨大的资本去砸出一个行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实力跟不上的先被淘汰,有不断融资能力的公司成为最后的赢家,然后再回过头来补管理、技术、产品等方面短板,这种玩法是传统农机企业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注定了植保无人机不是传统企业的菜。

三、新风口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

三、新风口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

这就是植保无人飞机行业的真实面目,一个硬件规模不到50亿元的细分市场,遵循着“摩尔定律”和“马太效应”,虽然台前表演的是大疆和极飞,后面是大资本在操纵,所以如果没有绝对的资本实力就不要轻易涉足,因为全球范围内看,大疆也是一枝独秀。

从2020年起,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或明或暗地对动力类农机进行“抑制”,这种“抑制”并不是说国家不支持了,而是因为之前太火了,“抑制”是降温也是踩刹车,表现最典型的是拖拉机,2023年补贴比例降到15%,新一轮补贴政策的目标是降到10%。

属于动力农机的植保无人飞机,虽然补贴额度已大不如前,但是4万元的货值仍是能补贴10000-15000元,补贴政策上只要不下调补贴额度和比例就等同于大力支持。

由局部地区变为全国性补贴,这是政策的积极面,但政策出台背后的力量不是政策本身,而是国家推动的规模化农业。

在数千种农机中,植保无人飞机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有没有人知道?

答案:效率!有测试数据表明,用30L的植保无人飞机喷药,一天可以轻松完成300—400亩,而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机只能完成10—15亩,人工作业价格15元/亩,而无人机目前平均植保作业服务费用8.5元/亩,另外无人机植保还能节省农药50%,节水90%,不管如何算经济账都是划算的。

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农机需求影响最大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两者都指向了规模化农业。

2023年国内已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农村部的规划是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其中2024年新建4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的,这就保证了资金的持续性和规模化。

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2020年国家分别安排中央资金859亿元、867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到1008亿元、1096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单就中央资金这一项,2019至2022年的总额就已高达3830亿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硬件”建设,需要国家每年投入约1000亿元,而土地托管是“软件”建设,是解决土地所有权和规模化生产的模式,一硬一软相得益彰。

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都指向了规模化经营,而农业的规模化背后是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强烈的、刚性的需求。

国内1500多个品类农机,要说高效率,植保无人飞机说自己是第二,没有人敢说是第一,因为1500多个农机品类,只有无人机是天上飞的,按速度和效率划分农机,从慢到快、从低到高的顺序:土下农机、地面农机、空中农机。

植保无人飞机迎合了农业规模化契机,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两大政策护航,植保无人飞机迎来新机遇。

四、国内植保无人机销量有望上台阶

四、国内植保无人机销量有望上台阶

投资植保无人飞机,最应该关注的是需求和空间。

从2009年到2024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走过了15年,植保无人飞机市场饱和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前期只是预演,真正的高潮期还没有到来,也就是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行业有望迎来更大行情。

关注植保无人飞机三大需求——更新需求、新增需求、升级需求!

更新需求。植保无人飞机之所以有巨大的投资价值,以至于软银、红杉资本等都进入,因为它有“三高”属性——高价值、高频使用、高频更新。

在中国,植保无人飞机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投资品,每年销售出去的飞机,大约有60%被用来搞作业服务,既然是投资品就要快速赚回成本,所以频繁地使用,甚至是超负荷地使用就成为必然。大疆、拓攻等企业的统计,国内无人机更新周期80%在2~3年。

一方面是高频使用,另一方面电子产品技术升级快,2~3年是隔了2-3代技术,机器仍然很好,但是性能水平上已经落后,在作业服务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机手为了获取订单只能是快速淘汰旧机器,这也是植保无人飞机比常规农机产品更新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升级需求。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工具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国内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释放契机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托管,一“硬”一“软”两条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将得到极大地释放,大功率、高效率、智能化农机需求激增,其中的典型代表有两个:地上的拖拉机和天上的农用飞机。

基于生产力,国内形成了60kg—70kg的产品系列,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成及高标准农田不断地升级,植保无人飞机一方面是需求量会增加,另一方面需求会升级,突破60kg—70kg技术,载荷量100kg将指日可待,甚至是达到150kg,国家民航总局对中型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的要求是在150kg以内,不过150kg已经可以满足国内规模化农业的需求了。

新增需求。新增需求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培育结束之后,由于电子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后用户的基数不断增加,这是自然增量;二是不断地增加新的使用场景而创造的需求增量两方面都有价值。

参考2024年大疆和极飞两家公司的最新款飞机的价格,就会发现无人机果然遵循“摩尔定律”,从2016年放量之后,每年的价格都在走低,如极飞P150官方售价市电版43888、燃油充电版47888元;大疆T60官方售价市电版49999元,燃油充电版本52999元,新机型的价格比上一代降低数千元,而补贴在10000-15000元,用户自己掏30000万元左右,产品越来越好,而价格不断走低,吸引更多的购机者进来。

笔者更看好植保无人飞机使用场景拓宽所带来的增量空间。植保无人飞机未来在以下几个领域会带来巨大的增量:果树、经作、水产养殖、运输。

如吊装水果成为果树产区重要的需求,极飞针对果园运输已经研发出了特殊的装置。

目前国内植保无人飞机年需求量在5万-6万台,硬件规模约为50亿元,未来基于更新需求、升级需求和新增需求,国内植保无人飞机的需求量有望达到10万台,硬件规模达到100亿。

五、新一轮浪潮,谁会是最大的赢家

五、新一轮浪潮,谁会是最大的赢家

国内的植保无人飞机硬件市场有望达到100亿元,但更大想象空间在海外,2024年江苏某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了植保无人飞机生产工厂,背靠中国强大的无人机产业链在俄组装高效率的无人机,据说还引起美国方面的严重关注。

新一轮的产业机会到来,无人机企业谁有机会上车,谁又会是最大的赢家呢?

1、大疆、极飞

植保无人机行业遵循“马太效应”,市场上几乎难以看到长尾现象,在国内大疆、极飞两家占有率85%以上,其中大疆一家占有率65%,这是赢家通吃。

过去决定着未来!大疆在国内已经奠定了难以逾越的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植保无人飞机的竞争主要是大疆和极飞之间进行,甚至有可能是大疆唱独角戏。

极飞有极强的技术优势,有上百家忠诚的经销商和数万名忠诚用户,近两年极飞的占有率在潜滋暗长,大疆由于在两线作战,在农业领域难免会百密一疏。

2、有强大资本站台的高科技企业

在大疆一枝独秀和极飞机紧追不舍的大背景之下,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还有新秀出头的机会吗?

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这取决于资本和技术两种力量。如果有企业比大疆更有实力,且下定决心拿下国内的植保无人飞机,那么超越大疆也是有可能的。

另一个就是颠覆性的技术,目前的多旋翼技术难以把飞机做得更大,未来有望新的技术应用到农业航空,如更高效的电池技术,如氢能等。

就像大疆和极飞用电池技术打败日本雅马哈,未来一定会有高科技企业以全新的技术取代大疆和极飞。

3、出口外向型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开始,国内植保无人飞机企业大量地减少,目前有实际销量的不到20家,且大多为配角,没有什么影响力,但也是从2020年起,中国造无人机快速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

大疆、极飞在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而深圳、南京、上海、青岛等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更是避开国内市场,转战东南亚、中亚、非洲,甚至欧洲市场。

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空间大,企业议价能力强,回款快企业资金压力小。

植保无人飞机背后依靠的是中国独有的全球最强大的无人飞机产业链和生态圈,这种产业基础既高效又低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极强的竞争力且无法被复制。

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国内植保无人飞机市场的再次繁荣,会为他们创造更强大的产业基础,反过来会增强国产产品在海外竞争力,所以这一类企业会间接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