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时代创新防灾减灾能力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伊利集团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支持。研讨会以“共促防灾减灾新合作 共话韧性社会新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多方协同进行灾害治理的务实举措。会上发布了伊利自然灾害救助模型,以及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伊利集团共同编制的《企业参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案例研究》,旨在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模型的推广与应用,助力国内企业应急救灾模式的创新升级。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曾提出:“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在潘刚的引领下,伊利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有着20年的自然灾害救助经验。针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伊利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内外应急预案系统,联动企业内外部体系和资源,确保迅速作出反应。面对较大的自然灾害,伊利总是率先冲在救灾赈灾队伍的最前列,坚定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地回报社会。

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云南鲁甸火德红镇鹊落小学校舍大部分被损坏,而后,一所“震不倒”的新学校在原地落成,并成为抗震减灾示范校园。在本次研讨会中,鹊落小学校长顾武荣在开场讲述环节分享了鹊落小学在伊利援建下的“新生”历程。“伊利不仅帮助我们重建学校,还持续深耕公益项目,关注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防灾减灾自救能力,相继启动‘伊利营养2020’‘伊利营养2030’‘红气球校园挑战赛’等项目,为学生们带来营养健康和应急救护知识。”

据了解,在潘刚所提出的“全面价值领先”目标指引下,伊利将推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向助力“韧性社会”建设的进化,从应急救灾转向构建“防灾、减灾、备灾、救灾、重建”五位一体的灾害救助体系,强化关注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的人道主义救助。

为形成体系化、可复制的企业救援模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伊利集团在本次研讨会中联合发布了伊利自然灾害救助模型,包括伊利参与灾害治理的“价值平衡”模型和伊利灾害救助苜蓿(三叶牧草)模型。其中,伊利参与灾害治理的“价值平衡”模型基于伊利多年来的自然灾害救助经验,致力为推进灾害救助模式创新贡献智慧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本次研讨会也发布了伊利集团参与编制的《企业参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案例研究》,该报告以伊利为例开展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中的运行模式,制定可执行、可推广、适合企业规范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响应流程的基础性流程等,为企业参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打造工作典型示范。

扎实做好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在潘刚提出的“全面价值领先”目标引领下,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基层企业正以实际行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推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向助力“韧性社会”建设转变,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