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加,但其中仍存在许多就业歧视和社会融入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圳本地,却涌现出一家特殊的洗车行,其主人曹军选择雇佣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智力有缺陷的“童工”,成立了“喜憨儿洗车中心”

刚开始的时候这家店遭受到接二连三的举报,声称这家店的老板雇佣童工,而且还虐待残疾人,但是当事情的真相被发掘出来后,这家洗车店的成立过程让无数人泪目

善举背后的初衷

曹军,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他的人生轨迹在2003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曹军得知自己7个月大的儿子被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预示着未来的智商可能将一直停留在六七岁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惊人的诊断如同一道阴影,投射在曹军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上,让他们陷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无尽的担忧之中。

面对医生的判决,他们曾经考虑再要一个孩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家庭的遗憾

但在深思熟虑之后,出于对长子的独特责任感,他们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坚定的决定——将全部的关爱和精力投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

这个决定并非轻而易举,对于曹军夫妇来说,面对未知的未来和不确定的希望,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军开始积极寻找各种治疗和康复的途径,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命运。然而,面对着一个个治疗的过程,曹军也逐渐认识到,不论医学手段如何发展,孩子的未来似乎依然充满未知数。

于是,曹军开始思考,除了医学上的治疗,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未来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断的探索中,一个独特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创办一家以残障儿童为主体的洗车行

这个想法或许对外人来说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对曹军而言,这是一个既实际又具有深刻内涵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相信,通过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些特殊的孩子同样可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在2015年7月,曹军和其他9位有着相似遭遇的家长共同创立了“喜憨儿洗车中心”

艰难起步的创业之路

但曹军的善举在初期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反而遭到了许多质疑和反对

社会对于残障儿童的认知和理解依然受到偏见的阻碍,许多人怀疑他们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甚至不愿意接受他们在服务行业中的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阶段,曹军面临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挑战,不得不挨家挨户地做家长的工作,劝说他们相信孩子们有能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曹军深知,为了让“喜憨儿洗车行”这个特殊的项目成功,他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打破对残障儿童就业的刻板印象

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亲自到家庭中沟通,通过真诚的交流来解释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残障儿童争取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除了面对社会观念的改变,曹军还必须应对洗车行运营中的一系列困难。与其他洗车服务相比,“喜憨儿”的工作效率明显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并非因为孩子们缺乏努力,而是由于他们的发育水平和工作技能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洗车行本身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收入不稳定,让洗车行屡次陷入亏损状态

但曹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喜憨儿洗车行”逐渐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军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喜憨儿”的工作效率,必须建立一套专门的培训体系

因此,他在“喜憨儿洗车行”内设立了一所培训班,专门致力于为这群特殊孩子进行系统性的职业培训。这个培训班不仅注重技能的传授,更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从礼仪规矩到工作分配,曹军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根据每个孩子的爱好和智力水平,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洗车行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曹军花费大量时间耐心示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标准的洗车要求,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增强了孩子们的职业自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培训班不仅仅是关于技能的培训,更是一个关怀和关爱的空间。曹军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培训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倡导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训班成为了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大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和支持。

曹军的培训班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工作效率,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

他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发挥所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通过培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洗车的技能,更收获了成为社会一员的信心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工作技能的培训,曹军在“喜憨儿洗车行”中面临了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树立生活规矩。

对于大多数“喜憨儿”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与社会接触。曹军既要教会他们洗车的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守规矩,这牵涉到许多生活中的基本礼仪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曹军采取了耐心而渐进的方式。他明白“喜憨儿”的成长不仅仅关乎工作,更关乎在社会中的独立生活

因此,他着手建立了一套生活规范体系,包括如何与顾客进行简单而友好的交流,如何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规矩的树立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成长阶段有深刻的了解。曹军通过与孩子们的密切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规矩和培训计划。

这种个性化的关怀不仅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规范,也增强了他们对“喜憨儿洗车行”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

成果与挑战

八年的不懈努力,让“喜憨儿洗车行”已经成功为近10万台车提供服务,这个庞大的数字本身就是对曹军和“喜憨儿”们默默付出的最好证明

可是尽管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仍然有许多社会对这个特殊洗车行存在着不解和质疑。一些人将其简单地视为“雇佣童工”,对曹军的善举并未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对这样的质疑时,曹军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这是一个为残障儿童提供自立生计机会的实践。

他在不断向外界宣传,试图改变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固有偏见。曹军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项商业经营,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是对残障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维护。

“喜憨儿洗车行”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更是一个为残障儿童提供社会融入机会的平台。曹军通过努力营造一个包容、理解和尊重的工作环境,让每位“喜憨儿”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他坚信,只有给予残障儿童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改变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军通过“喜憨儿洗车行”的创办,不仅提供了一个为残障儿童提供稳定工作机会的平台,更是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这不寻常的洗车行不仅仅是一个盈利性企业,更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者。曹军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通过推动残障儿童的社会参与,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尊严和自信。

社会企业的概念正在逐渐引起更多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将商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企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曹军通过“喜憨儿洗车行”的实践,向社会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商业成功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洗车行的经营,更是对社会企业的一次强烈呼吁

通过改变人们对残障儿童的固有观念,通过推崇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更加温暖、包容的社会

笔者观点

“喜憨儿洗车行”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它在改善残障儿童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挑战社会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成见。

曹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每个人都有价值,哪怕是那些被认为智力水平只有7岁的“喜憨儿”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力创造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曹军一样的人,敢于挑战成见,勇敢地为弱势群体发声。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更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喜憨儿洗车行”出现时,或许社会将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温暖。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让善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