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浙大男孩张锡峰引发全网热议。

3年前,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立下豪言壮语:“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觉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年后,他眼睛光暗了、语气平淡,坦言自己“很痛苦”,后悔当初为赚钱选择浙大计算机专业,如今高中学够了、不想考研;现在最想躺平,只不过没钱,没法躺平;觉得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引发热议的还有一位清华男孩庞众望。

在高考季,大家忍不住想起他,当年那个744分考上清华,母亲瘫痪、父亲精神病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据悉,7年前那个对着镜头、露出小虎牙笑着说:“我不觉得我家庭有什么拿不出去”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年后,如今已是博士在读,当被问及现状时,坦然地分享:

“我对自己是一个很满足的状态,我对自我也是一个很认同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男孩,同样的高分,对人生的态度有所不同。

我们无意对他们进行比较,迷茫痛苦更是进入大学后的常态。我们更想由最近这两个引发热议的新闻,去讨论进入大学、直面现实后的迷茫;

去思考在学历贬值的当下,靠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高考即人生巅峰、考上985后人生都是下坡路吗?

当面临现实和想象的碰撞、自我的撕裂,在迷茫之余,个体如何重建,社会应给予何种支持?

1

眼神无光背后的

痛苦和迷茫

3年前,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因《超级演说家正青春》中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迅速走红网络。

当时那番话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有人为他的少年志气喝彩,也有人对他的措辞提出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后,当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眼里无光、神态怅然若失,又一次引发热议。

有人觉得,看吧,果然被现实狠狠教训了;想要学赚钱的专业,功利心太强;

有人叹息,现在的孩子经历多年的内卷,真的很难有后劲。想要学赚钱的专业,想要先生存好,又有什么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而再一次引发热议背后,他其实是很多学生的缩影。他的话和状态,其实代表了很多学生。

关于高中学习,他说:“高考留给我的没有乐趣,没有钻研的快乐,只有痛苦”;

关于专业选择,他说:“高考之前就光想着高考的事情了,也没有想高考之后报什么专业、高考完了做什么工作,以前一点也没有准备。现在突然要面临一个人生中这么重要的一个选择(我还能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大学生活,他说:深感后悔;

关于未来,他说:“学够了”、厌倦了应试,不想考研,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当前最大的愿望,是在30岁之前赚够了钱,去大理开一家小酒馆,然后自己做驻唱歌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精神状态,他说:陷在内耗之中,感觉“非常累”,自己的状态和水豚差不多,“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树妈妈

这些分享,戳中了很多学生:“他,不就是一个个我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就像23岁的考场和18岁是不同的,一个盛夏,一个寒冬;

18岁出考场是意气风发、未来可期;23岁出考场是步履蹒跚、迷茫和无所适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和张锡峰前后变化一样,经历着现实的打击,心理的落差。

从高中走入大学,更深地进入了现实世界,理想和现实更响地碰撞。

2

迷茫和痛苦之后

人生有解也不只是鸡汤

张锡峰的演讲走红之后,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关于#高考改变命运是毒鸡汤吗#的热烈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各抒己见,有人说:“高考的确是穷人家孩子的很好的出路......高考之后走的路会比不高考的路少点坎坷。”

也有人提出:“人生和命运都是立体的,不能直线分析非黑即白,高考好可以让某些人提升,高考不好也不代表失败,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态想法最能改变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待高考改变命运,上大学后经历现实打击,这些都是常态,但很多个体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也不只是鸡汤而已。

像曾经以高考744的高分考入清华,入校时第一个接受时任校长邱勇接见的庞众望

母亲瘫痪、父亲精神分裂、自己又患先天性心脏病,面对贫苦的家境,庞众望不得不在课余时间靠着“捡垃圾”补贴家用。

他不寄希望于命运,如今作为清华大学博士三年级学生的他说:“我不去抗争命运,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他说:“至少就目前而言,我对自己是一个很满足的状态,我对自我也是一个很认同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穿过迷茫走出自己路的,还有最近引发热议的:考上北大的“小镇做题家”小赵。

10年前以某市状元的身份,就读于北大日语系进入大学,强烈感受到自己与身边同学的差距。后来,还转过一次专业。

过完并不快乐的四年,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之后再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不是她人生剧本的终点,辞职后的小赵开始练习写作,从几十字到几百字、几千字。最近,她撰写的一本6万字的中篇小说,在台湾的创意写作比赛中入围。

我们经历过痛苦、迷茫,但也更鲜活、更立体。经历过撕裂,也会重建。

一如张锡峰,也在重新审视自己,不再用成绩来衡量自己。

无论是张锡峰,还是庞众望、小赵,大家都是一个丰富而具体的人,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在机器、工具人、打螺丝钉身份之外,跳出既定框架和评价标准,身不由己之余,仍有一定的主体性,一定的自我自由。

3

给予年轻人出口和空间

不活在所谓的“正确答案”里

实际上,相关事件的被热议,并非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了一种集体的焦虑感。

在18岁以前的人生中,我们总是把高考看得过于重要;

但真正过了十年二十年,我们会发现人生不断有新的课题需要面对;生活的路要自己走,不必活在别人的“正确答案”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爆火的“高中同学盲盒”的系列视频中,博主@在下辉子在毕业10年后,重新拜访了自己的高中同学。

重点实验班的“学霸们”,人生轨迹也各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在下辉子

人生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固定的等式。

人生也并非只有那几个节点,在每一个所谓的“关键期”,努力之余,更需要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拥抱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都说,这社会上充斥着朝气蓬勃的老年人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当年轻人在十几岁阶段就过早地消耗了自己,卷得太早太猛太久,又如何能有个体的生命力呢?

而回到教育和社会,在学历贬值的当下,是否还有必要如此唯成绩论、学历论呢?

以及当我们 忽视对个人志趣、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是否忽略了那些看起来与分数、就业关联不大的东西,却可能会真的影响一个人出路,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最后,老友记开头有一段经典台词:

“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它糟透了,但你早晚会爱上它。”

愿当我们给予孩子们,不只是关注、讨论的空间,更需要给予出口,或者至少缓冲调整的空间。

我们的孩子出走半生,归来还是会觉得,世界还是值得,人生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凤凰WEEKLY × 今日头条-当我们谈论高考时

[2]澎湃评论-放下“拱白菜”的执念,拥抱更丰富的人生选择

[3]快讯晚高峰-母亲瘫痪、父亲精神病,捡废品、744分考上清华、校长亲自接见,如今怎么样了?

[4]人民网-744分考上清华、入校时获校长接见的学子,如今怎么样了?

[5]光明日报-“高中同学盲盒”系列视频,为什么让我们感慨万千?

[6]桌子的生活观-“土猪拱白菜”张锡峰,人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