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日子,远在地球38万公里外,一台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挖呀挖呀挖。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而是我们嫦娥六号的伟大任务。

可没想到的是,嫦娥六号还没回家,就已经有外国人盯上月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查德·德格里斯,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教授,他公开表示称,月球属于全人类,认为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应该与世界共享。

西方的学者们也纷纷点头,他们相信,中国会慷慨地分享这份来自月球的礼物。

不料引来网友指责,一分钱没出,光动动嘴皮子就想要月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吃了多少苦才攻克了技术难关,有成果了,你就来说共享了?

嫦娥六号的“高光时刻”:月背采样创多项纪录

嫦娥六号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稳稳着陆,可以说是全球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树大招风,这可不是普通的“压轴戏”,而是一场真正的“障碍赛跑”。

要知道,登陆月背可比登陆月正面难多了,月球背面地形复杂多变,坑坑洼洼,陡坡峭壁随处可见,简直就是一个“陷阱王国”。

更棘手的是,月背始终背对地球,无法直接通信,嫦娥六号只能孤军奋战,全靠自己的“智慧”和“胆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嫦娥六号岂是等闲之辈?它身怀绝技,装备着一系列“黑科技”:智能避障系统、多传感器融合导航,确保飞行精准无误;柔性缓冲着陆,即使在崎岖地形也能稳稳落地。

凭借这些技术,嫦娥六号在月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障碍赛跑”,最终实现了精准避障、智能辨位、软着陆的完美配合,成功“刹车”在月背的理想家园。

登陆只是第一步,采集月壤样本才是重头戏,嫦娥六号携带的钻取采样设备堪称“明星装备”,它能自动调平,还能360度旋转,对准目标精准出击,从月球“地下银行”采集珍贵的“储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过程既考验眼力,也考验胆量,稍不留神就可能前功尽弃。

所幸嫦娥六号胆大心细,不仅敢于“动土动石”,还将采集到的月壤样本安全封存,准备“打包带走”,完成这场“月球淘金”的终极任务。

这些来自月背的“土壤”可不是普通的“泥巴”,而是蕴藏着亿万年前太阳系形成秘密的“时间胶囊”。

它们或许见证了月球诞生的“婴儿时期”,经历了无数次陨石撞击的“疯狂青春期”,最后在月壤中沉睡,等待有缘人的唤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嫦娥六号不远万里,来到月背“叩门”,希望用这把“钥匙”打开通往远古的大门,为人类探究月球、探寻生命起源提供“第一手资料”。

澳教授的“共享论”是道德绑架还是真诚建言?

中国的嫦娥六号还在月球背面忙着“挖宝”时,地球上却掀起了一场“口水仗”。

话题的焦点不是别的,正是这些来之不易的月壤样本,只见澳大利亚某大学教授理查德·德格里斯跳出来,抛出了一个惊人言论:月球是全人类的,中国应该把月壤样本拿出来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爆了网友的愤怒情绪,大伙儿纷纷“张牙舞爪”,抨击德格里斯教授“蹭热度”“不要脸”。

有人讽刺道:“澳大利亚地大物博,怎么不见你把矿产资源分享出来?”

也有人犀利点评:“想分享月壤?行啊,你去月球背面排队取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口诛笔伐,骂声一片。

但让我们先别急着“怼人”,客观来看,德格里斯教授的“共享论”并非全无道理。

从法理角度讲,月球确实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外空条约》等国际公约也呼吁各国和平利用月球,开展广泛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科研角度看,月壤样本的研究成果理应惠及全人类,独占确实不太道德。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表面的“共享”,实则暗藏各国的利益博弈。

谁都知道,月球可不只是遥远的“星星”,更是未来太空竞赛的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率先登月,谁就能抢占先机,主导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苏当年的“登月竞赛”,不就是为了争夺战略制高点吗?如今,当中国人“玉兔”蹦跶上了月背,触及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才惹来这些酸言酸语。

说到底,月球资源分配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潘多拉魔盒”,牵扯到太空主权、国际法律、科技伦理等复杂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但谁都不愿意吃亏,共享也好,垄断也罢,都只是表象,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衡与博弈。

德格里斯教授的一番“共享论”,恐怕也难辞巧舌如簧、居心叵测之嫌。

毕竟,月球探测成本高昂,凭什么让辛辛苦苦的中国人“免费劳动”?资源共享,不应该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吗?

资源共享的“五味陈杂”:谁的付出多,谁说了算?

当我们品味着嫦娥六号传回的月壤“大餐”时,不免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欣喜、自豪、忧虑、愤慨......仿佛一口气吃下了一大盘“五味陈杂”的菜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背后,是关于月球资源共享的种种纠葛。

首先,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弥足珍贵的月壤样本,凝聚了中国航天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他们披星戴月,夙兴夜寐,在寒冬酷暑中挥洒汗水,在失败挫折中百折不挠。

每一粒月壤,都浸透了他们的艰辛付出,如今,当嫦娥六号终于“凯旋而归”,大家却说要“共享”?这不是明晃晃的“太空讨薪”吗?中国航天人“辛苦钱”还没拿到手,就被人惦记上了,怎能不让人气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这些鼓吹“共享”的人,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却是另一回事。

美国当年独占了“阿波罗”登月样本几十年,现在轮到中国了,反倒喊起“共享”来了。

前几年,美国还打压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今天又想“分一杯羹”?俄罗斯虽力挺月球“国际化”,但在航天合作中却屡屡“放鸽子”,让中国很受伤。

说到底,这些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在乎什么“全人类”,这种“双标”做派,我们可不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中国也不是一座“孤岛”,航天事业也需要国际合作,但前提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馅饼”。

你想分享我的月壤?可以,拿出你的诚意来:是技术换样本,还是投资换股份?大家坐下来好好谈,总能找到一个双赢的平衡点。

但如果只是一味索取,什么都不愿付出,就是在强人所难,注定行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探月事业,不是一掷千金的“冒险”,而是“跃如黄鹤挂天风”的绝美诗篇。

我们愿与各国携手,共同书写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崭新篇章,但也绝不接受“等富贵,手扶须”的施舍。

月球资源共享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坦诚相见、互信互利,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航天大国,拿出大国的胸怀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航天报国的崇高理想。

月球探索成果只是“冰山一角”,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不要忘记,这只是中国航天长征路上的一小步,未来还有更多“凌云壮志”等待我们去实现。

回首过去,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一条从“初试啼音”到“宏图大展”的不凡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嫦娥一号首次“奔月”,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接着,嫦娥二号“巡天游月”,为未来月球车选址“踩点”。嫦娥三号更是来了个大飞跃,在月面首次实现“巡、落、回”。

而嫦娥四号则“背井离乡”,勇闯月背,开启了人类探月的崭新篇章。

如今,嫦娥五号已经玩起了“快递业务”,把月壤样本打包带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六号更是“加量不加价”,一口气奔赴几万里,只为“淘”回那一抔珍贵的“金沙”。

但中国航天的雄心,岂止于此?早在嫦娥“姐姐”们探月觅“土”时,天问一号、祝融号就已经整装待发,踏上了“叩关”火星的远征之旅。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巡游”,天问一号在轨道上当起了“摄影师”,定格下火星的壮美身姿。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星际种菜”计划也已经拉开序幕,羲和号将在太空中当起“农夫”,播撒下人类移居他星的希望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眼未来,小行星探测、木星系穿越……中国航天人心中的宇宙星图,必将一一绘就。

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中国航天“向星空进发”的豪迈气概,每一次探月,每一次探火,背后都凝结着几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

他们或隐姓埋名,或披星戴月,将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一颗颗耀眼的“中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深知,自己虽然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只要胸怀家国情怀,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汇聚成振兴中华的磅礴力量。

结语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中国航天的前景,正如浩瀚星空般灿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逐梦之旅上,中国航天人必将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向着更加辽阔的深空不断挺进,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不懈奋斗!

千古梦想,终成今日之辉煌;万众一心,必达未来之彼岸。新时代已经起航,让我们一起迎接星辰大海的新征程吧!

文渣叔罗影

编辑渣叔罗影

参考资料:

黄河新闻网关于“嫦娥带回的2公斤月壤归谁?中国必须向别国共享吗?”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