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多元互补,共筑护“心”长城

——内科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均波

前不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西医大家话中医》丛书新书发布。该丛书第二卷收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与访谈人面对面,讲述其与中医结缘,开展中医药循证研究,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故事。访谈中,葛均波院士介绍了泛血管医学理论与中医络病理论的“不谋而合”及其对中西医协同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均波院士(右一)接受《西医大家话中医》项目组访谈

葛均波院士指出,如果把人体的血管比作高速公路,现有的支架、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就是疏通“大路”的主要方式,但其他微小血管循环构成的“小路”可能仍旧不通。因此,有些时候单靠支架、手术,心肌细胞的缺血情况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基于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我在既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泛血管’概念,这一概念是指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疾病包括小血管、微血管、静脉以及涵盖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的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归根结底都属于血管疾病。”

“目前临床上的机械治疗手段,尚无较好的疏通‘小路’作用,但蜈蚣、全蝎、土鳖等虫类中药等可以很好地起到疏通‘小路’的效果,中药能为血管内皮细胞带来养分,使其更好地维持功能。”葛均波院士强调,“实际上,中医界也认识到了这类中药的这一功效。吴以岭院士提出的络病理论就是专门解释这一现象。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中药可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甚至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最有名的这类中成药就是通心络胶囊,心内科临床运用很多。我觉得络病学是一个中医概念,细小的经脉就称为络脉,如果说从西医的角度,为络病学找到物质基础的话,实际上就是泛血管。”

葛均波院士指出,“络病学”和“泛血管”关注的都是同一类临床情况,这一类情况实际上属于医学难题。“外国科研界提出一个概念——微循环功能障碍,一开始叫微循环疾病,后来觉得疾病很难界定,后来就定义成了障碍。这种情况,西医先进的介入、搭桥都没有很大用处,但是中医的活血化瘀却大有用武之地。”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目前临床上无法给予很好的量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法找到很客观的指标来评价络脉或者说微血管的情况。但是我觉得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我们有一天能够有一个客观指标来起评估作用,那样的话,也是为络病学找到了切实的物质基础。”葛均波院士介绍说。

“2020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经过非常严谨、严格的评审系统,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从理论、机制、临床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通络中药改善微循环的效果,达到对上游因素预防控制进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葛均波院士指出,“泛血管医学则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重新和统一认识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征,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建议应改变当今以‘以疾病为中心’和‘以临床事件为中心’的防治模式,泛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理念。从这些研究来看,中西医之间不但可以对话,还可以达成很多共识。”

葛均波院士强调,泛血管理论与络病理论之所以能不谋而合,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二者都是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出发,而非头疼看头、脚疼看脚的单一治疗理念,都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多维度地探索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种医学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局部治疗方式,把人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微小血管、多器官的干预,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这或许也是医学未来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