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季中,属夏季声音最热闹;夏日里,属蛙言碎语最聒噪。

蛙言,写就每一份蛙的业务诠释;碎语,道破每一句蛙的天机寓意。

半个世纪年轮飞转,深知自己已经越过了跟在蛙脚后跟一起鸣叫的年龄,于是觉得:蛙言,需要静听,方能省悟;碎语,需要细揣,方知其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言碎语,每个时间段都有其鸣叫郎朗,或“皈瓜”,或“回答”,或“喂娃”;每个空间段都有余音袅袅,或“注意啊”,或“被抓”,或“吵架”;每个年龄段都有洋洋盈耳,或民族唱法,或流行唱法,或美声唱法……夏日里,蛙言碎语挤满角落,溢满天籁之音,由此人类不再孤单,像极了在欣赏一场场精彩音乐会。

最先感知的,是年少的蛙,不谙人世的它们,鸣囊打开,就“皈瓜皈瓜”地叫个不停,蛙儿越小叫得越是频繁,恰似一个个幼童咿呀学语,音质单纯且洪亮,声声入耳震四邻,我分析这一定是幼蛙的言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矿区,晨练步行,晚上散步,只需水洼池塘一片小天地,足矣。孤单地短声鸣叫,是喊同伴出门玩一会儿、等饭食做熟,是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欣喜、进而涌来一丝丝显摆,还是两小无猜的一对儿在校对暗号……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却已经感觉了它们发自肺腑的快乐。要是再年轻几十岁,估计我也会“皈瓜皈瓜”地和它们来个合奏,我想。

夏的风,热起来了;年少的蛙,长起来了。日升日落之间,青春的蛙有了求偶期盼,以声音交流为主,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科学工作者研究,蛙的鸣叫并非各自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赞同这种说法。匍匐水边草地的单身蛙,闲来无事,以更洪亮更刺耳更有个性更能引起它蛙注意的独唱,求得共鸣,是赢得爱情的先决条件。如果此时有蛙应答,一定会换取手舞足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早上,我在矿区塌陷地形成的池塘边坐会儿,就听到有蛙儿在回答“到啦”,恋爱的蛙准时抵达,接着开启蛙言碎语,活跃了池塘,激起层层涟漪。这些年,矿区的蛙声少了,只有这一片池塘,让我捡拾回忆,将蛙鸣带入夜梦。

上世纪80年代初,单身公寓南面就是一大片“风吹草地蛤蟆湾”。

下了中班已近零点,我和同事不顾疲惫,去洼地与蛙会面。这时不断传来“喂娃喂娃”的鸣叫,估计是蛙妈妈在为自己的孩儿加夜餐,一边喂食,一边昭示,细微的蛙儿哼哼唧唧触入耳膜,很快进入梦乡,我和同事也该回公寓了。

如果是赶上休班,那情景就大相径庭了。吃过早饭,带一马扎和一本书,备些肉火烧和水,与一直喜欢钓鱼的采煤区的表弟一同前往,日子倏忽而过。他专心钓鱼,我边往耳朵里灌蛙鸣,边思悟现实和写作,直至日头渐渐降低高度,整个洼地被此起彼伏的“归离哇啦”声所覆盖,我们才回到单身公寓。

临近离开,蛙儿们似有灵性,年强力壮的,显示底气,越叫越带劲,即便身旁有“老人”在提醒;家族的子孙们积极响应着“族长”指令,秩序演奏;你方唱罢我登场,家族之间上演赛歌会,场面宏大,此时的我好像回到了一百公里以外的老家,身旁坐着自家兄弟,在跟我说着什么。

蛙儿“吵架”,是夏日的精神支撑。真的怀念那时农村听着蛙声入眠的每一个夏日,最有趣的还是伴着村巷里流淌着的鼾声。可以说,那是人蛙共鸣,共同拥有这份天籁合一的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已近深夜,我在想,社区西边水塘里的蛙这时在干啥?咋没了动静?估计是达到了今日的目的,或许搂着娃儿已安眠入梦……

世界安静了,黑夜静谧了,蛙言碎语,有了暂时的停歇,是为了明日有新的陈述新的行程吧。

图文 张修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