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 年,美国拍摄了一部促进“大萧条”时期黑人就业的短片,We Work Again。它在影史上啥也不是,但你看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了吗?它胶片的左侧有一条“”,这意味着它同时记录了画面和声音

没错,在有声电影诞生初期,声音就已经这样直接被记录在胶片上了。而且你看我们手上的这些现代电影的胶片,它们上面同样有音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音是怎么刻进胶片,又是怎么被放出来的?

视频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啊?胶片还能刻声音?!你绝对想不到的录制技巧!| 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啊?胶片还能刻声音?!你绝对想不到的录制技巧!| 图文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在用胶片拍默片了。胶片只对光线敏感,要把声音刻到胶片上,就要把它转换成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转换呢?

首先需要一个麦克风。声音的振动,会推动麦克风中的振膜,振膜带动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经过放大器,就来到了“光调幅器”这里。光调幅器的后面,有一个恒定的光源。再次利用电磁感应效应,变化的电信号就能控制调制器中缝隙的开口大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音越大,对应的开口越大,透过去的光越多,通过透镜,它们就会在胶片上留下更大的波形;而声音频率越高,开口的开合越快,会在胶片上留下更密的波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妙啊!不过等等,这些声音是怎么播放出来的呢?

在放电影的时候,灯光会通过胶片照射出画面。而在角落里,还藏着另一盏灯,用来“照射出声音”。

在这盏灯的前面,有一个叫“声鼓”的装置,声鼓中间的这根管道,会将背后的光集中到一条缝隙。当胶片经过时,通过缝隙的光线会不断地“扫描”声带,透出变化的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断变化的光线会到达另一侧的光电传感器,转换成变化的电信号,再送进扬声器,推动振膜——声音就被“照射”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此为止,一套完整的用胶片记录、播放声音的方案,就成型了。这就是有声电影诞生之初,人类捣鼓出的“片上录音”法。《雨过天青》、《歌场春色》,这些中国最早期的有声电影,也是这么制作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实际制作时的具体方法不止这一种。比如刚才介绍的声音录制方法叫做“变积式”,因为声音的变化最终会体现为胶片上音轨面积的变化。

而还有另一种类似录制方法叫做“变密式”:它是把变化的电流,转换为明暗闪烁的光,再记录到胶片上,把变化的声音转换成明暗变化的线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胶片记录声音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精准,能记录的音轨数量也越来越多。

比如这部 1951 年的电影《潘多拉与飞翔的荷兰人》上,就记录了两条音轨。两条音轨一模一样,所以还是单声道,但能提高播放时的容错率,避免失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甚至还能发现一些丧心病狂的片商,在胶片上刻上了4 条相同的音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体声当然也不在话下。比如这是迪士尼推出的“Fantasound”,“幻想声”:它一共四个音轨,右边的三个分别对应舞台屏幕后面的左、中、右侧的扬声器,而最左边的音轨负责控制其他三轨的音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噪音,提高音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手法都很精巧,不过它们录制、放映的基础原理,跟胶片录音诞生之初其实差不多~ 因为它们捕捉的都是模拟信号,也就是“声音振动的形状”。

而时至今日,胶片上还可以记录更复杂的数字信号。 你看我们斥巨资买到的这5帧胶片。 上面一共有 4 种声音。

这两条一眼就能看出,是跟刚才类似的模拟音轨。 而这一条是杜比音轨,记录的是二进制的数字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看,这里还藏了一个杜比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围的黑色方块代表1, 白色代表0,类似于像我们常见的二维码。电影放映时,会有一个专门的扫描器来读取这些“二维码”中的数字信息,再解码,播放。

最外侧这条也是数字信号,是 SDDS,索尼动态数字立体声,可以提供8个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最内侧的这条,是DTS 数字化影院系统的时间码

它对应的声音本体,并不储存在胶片上,而是单独储存在另一张光盘上。时间码本身只负责“对齐”:解码器会读取胶片上的时间码,并同时拉取光盘上对应画面的声音数据——其实就是一边放片,一边放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现在穿越回 100 多年前,会发现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前的默片时代,人们也会用跟 DTS 思路相似,但更古典的方式来解决声音问题。

就是台上放片,台下找一支专业乐队当场配乐,这不就搞定了?也是一边放片,一边放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默片时代,这些配乐的乐队,以及只能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传达信息的演员们,曾给观众们带来了无数欢乐。

而随着“片上录音”等有声电影技术的成熟,到了 1930 年代,好莱坞宣布不再制作默片。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它不再需要旧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着默片一起下岗的,还有这些乐手和演员。随着电影形式的变化,默片时代的表演技术显得无用而滑稽,辉煌落幕,几乎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就像默片和有声电影的交接一样,技术的进步终将会席卷每一个人。站在旧时代的余晖里,有人欢笑,有人落寞。但没关系,我的朋友,至少你曾经闪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