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错愕:中国人难道没有开眼看见世界吗?

确实,在表面的感受上,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是非常紧密的:中国与全世界进行着规模庞大的贸易往来;也有很多学者互相交流;中国游客出国的数量也不少;互联网尽管是有局限的,比如一些世界最流行的社交软件和视频网站都无法登录,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关于外国的信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似乎也有了一些“国际化”的样子。

然而,在这些纷繁的现象背后,当下的绝大部分中国人却并没有真正开眼看过世界。

甚至包括很多在海外的中国人,他们依然生活在封闭的价值观圈子内,不愿意打破那个认知的泡泡。

这个有局限性的认知泡泡究竟是什么?它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替代了全球视角;二是任何事都要划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套体系。

关于这两个认知的根源,我在后面详述,这里先说一下,为什么是“第二次开眼看世界”,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

中国,是在清末经历了第一次“开眼看世界”。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一系列的失败使得中国的精英们——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意识到国家的愚昧和封闭是失败根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海国图志》被认为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和介绍西方世界的著作。魏源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此来强大自己,抵御外敌。

魏源(1794-1857)生于江苏,早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多地知县和知府。他通过自己所见和思考,率先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苏醒。

魏源并没有在鸦片战争中陷入对西方侵略者的指责,而是深知西方国家的强大之处。为了编写《海国图志》,魏源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书籍和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人口高达4亿的泱泱大国,却只有魏源这第一个人,有勇气和见地说出一句真话:世界很大,我们需要认识世界、学习世界。

其他所有人包括精英们都是这样的观念: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级的文明——儒教的三纲五常和忠孝之道;我们的老祖宗祖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绝对不可以更改;我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历史,所以是最厉害的;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最发达的国家,全世界都需要瞻仰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生活最舒适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地。

如果不是魏源,中国甚至拿不出来一份自己制作的世界地图,甚至不知道侵略自己的外国人从哪里来、那个国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打败作为世界第一帝国的大清。

魏源苏醒的意义在于,他没有像其他中国人一样沉浸在盲目的自大和自恋之中,被侵略了只知道抱怨洋人有多坏。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国家其实比大清更强的人,而且还主张学习西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魏源和林则徐的启发下,清朝内部逐渐出现了一批主张变革的官员,他们推动了洋务运动。

再后来,清朝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最著名的例子是容闳、詹天佑等。

尽管清末的“开眼看世界”运动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思想近代化的任务却远未完成。清末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技术和表面的模仿上,而未能深入到制度和文化的变革。

这个核心的痼疾,也让那些学习最终走向失败。

清末的“开眼看世界”运动虽然开启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第一步,但整体的思想依然相对封闭和狭隘。许多知识分子和官员认为,等学习完了西方那些暂时领先的器物,比如蒸汽机、工厂等等,中国就会再次成为天朝上国,西方就又得仰视中国了。

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西方走向发达的核心“秘诀”,如权力制衡、法治、公民权、自由经济等。

在清朝灭亡后,对于共和体制的尝试开始了,这时候很多精英也意识到了制度学习的重要性。但功亏一篑,各种纷杂的因素导致“走向共和”最终失败,中国陷入了内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要提“第二次开眼看世界”,是因为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上在这三十年获得了耀眼的进步,但思维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

正如我开篇所写,两个思维根源决定了这个“认知泡泡”无法被突破。

一是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下,中国很多人看问题都只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而很少有“世界共同价值观”

比如国际政治观,很多人觉得塞尔维亚就是一个好国家,原因只是因为塞尔维亚对中国友好;而很多人觉得美国坏,就是因为美国搞贸易战。

这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思维方式。很多人每天分析这个国际局势那个国际利益,都只看自己国家的利益,却很少有人想:我们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明?

可以举个例子。在我留学读硕士的时候,老师讲到沙特的现状,所有学生——无论是来自欧洲各国还是非洲、中东、南美——他们都对沙特嗤之以鼻。

他们的一致看法是:“沙特不是一个好国家,它依然保持着封建的王权政治,在这个时代,这种压制公民权利的制度太丑陋了。

但是反观国内网络的风气,都是不管你这个国家自身怎么样,只要你对我国好,你就是“老朋友”,只要你跟我国有矛盾,你就是坏蛋。

这就是我所说的“民族主义视角替代了全球视角”。

第二点在于,任何事都要划分为“国内”和“国外”

就像一些网络议题,他们经常说“这个事情在外网上都被炒热了”,就很可笑,好像外网是另一个网。不管网络本身有没有限制,我都认为网络意识首先是要“天下大同”的,并没有什么内网和外网。

之所以有这种思维方式,还是因为一种“互联网小农意识”,什么都要跟外国——说准确点是与世界共同文化——隔断开来

这是一种主动的“画地为牢”,也是东亚文明中固有的一种保守气息。然而现在日韩、越南等都在走向完全的拥抱世界文化,中国却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了。

在这两个现象背后,就是对“世界共同价值观”的不了解和不关心。比如公民权利、社会公正、反种族歧视、对政府权力的制衡等等

在我前面举的例子中,那些各国留学生,他们看待好坏国家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那个国家对自己的公民好不好。他们可不在乎沙特跟自己国家的关系怎样,因为那是领导层关心的事情。

第二次开眼看世界,就不要再总是划分“国内”和“国外”。这种划分本来就很奇怪:“国内”只是中国一个国家,而“国外”包含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难道中国就一定要跟其他所有国家不一样吗?

所以与其说是开眼看世界,不如说是打破小农自闭意识的藩篱,张开臂膀,真正地拥抱世界文化和世界价值观。

唯有这样,才有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