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讲师鄢佩,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武笑羽)

自文生视频软件Sora诞生以来,“AI将颠覆影视行业”“AI赋予了每一个人创作自己的史诗级故事的能力”等声音不绝于耳。日前,被誉为全球首部AI生成的长篇电影终结者2翻拍版《Our T2 Remake》,在洛杉矶进行线下小型首映活动。“这是AI在电影制作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电影制作团队如此表示。这部电影由50位AI领域艺术家创作,团队使用Midjourney、Runway、Pika、Kaiber、Eleven Labs、ComfyUi、Adobe等多个AIGC工具进行全流程制作。为保证影片不使用原电影的任何镜头、对话或音乐。

随着国内外迅速落地的AI影剧项目,一切迹象显示,2024年似乎是传统影视行业向AI电影时代转变的“奇点时刻”。国内,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网友[AI疯人院]自制的《猴王问世》AI短片B站百万播放,“全AI化生产流程”产出的微短剧《白狐》上线抖音,AIGC正在颠覆传统影视行业。

AIGC焦虑,每个人都可能被替代

人工智能与影视产品相互交融,技术的革新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影视产业传统产业链态。《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表示,AIGC正影响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拍摄、宣发、特效等方方面面,比如在科幻电影的概念图设计环节,Midjourney的效果非常出色,“同样一个画面,拥有数十年经验的设计师要画一周,但Midjourney一个晚上可以出大量图片。”

AIGC的发展,可以全面介入到影片生产所有的环节。传统的影片制作流程包括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镜头脚本、影片拍摄、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环节。这些传统的制作过程可以通过AI更加高效和精确地完成,从而降低影片的制作成本,提高影片的制作效率。例如,AI介入剧本创作后,创作已经具备了“自动化”的特征。1929年,著名的数学家爱丁顿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那就是广为人知的无限猴子理论。他说:如果有足够多的猴子利用足够多的打字机,每时每刻都在打字,那么早晚有一天会打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

运用强大的数字技术和算力支持,AI轻松突破了无限猴子实验的限制。在ChatGPT中输入关键词或相关故事情节提示后,AI已经能够在短短几秒钟自动生成故事,并且具备分镜脚本撰写功能。所以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吉米·坎摩尔在开场秀中提到去年那场好莱坞持续上百天的大罢工,然后自问自答道“人工智能可以为《变形金刚7》编剧吗?”“当然可以。”

这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它能够基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产生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类型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新闻、小说、视频,甚至是软件代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影视行业的每个人都可能被AI替代。

AIGC时代,人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技术工具,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流程,更深层次上可能影响艺术创作观念。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再次进化,Open AI扔出文生视频软件重磅炸弹,Sora展现出“革命级”视频细节处理能力。人们惊呼“Sora打破了世界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人工智能将引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智能化时代”。在Sora的演示视频里,有一个时尚女性在霓虹城市的潮湿街道上行走,水面倒映着建筑和灯光,十几秒后进入脸部特写。简单点说,AI明白了突出人物主体,并且跟随主体进行运动。水面的倒影所产生的逼真物理反应,说明AI在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的分析图像。并且,画面中镜头语言过渡自然,它在镜头设计、构图、景深等方面已经能执行更精准的技术指令。

实际上,在依次观摩现阶段的AIGC影剧项目后,这些号称AI制作的项目距离“成熟的影视作品”还有不小的差距,现阶段的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技术探索意义大过内容本身。《Our T2 Remake》画面人物面部的扭曲、肢体的僵硬、说话时嘴部的机械感、行为逻辑的诡异,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恐怖谷效应”。国内的《西游记》AI动画短片,央视AI动画《千秋诗颂》等高关注度作品主要依靠旁白叙事,静帧动画般的视听语言也与经典作品相去甚远。

从媒介的角度看,“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技术无论如何发展,永远不能代替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总和延伸。回顾历次工业革命,我们会发现,每一次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也淘汰掉旧有的艺术桎梏。当西方美术史发展到文艺复兴,肖像画应运而生,Sora的出现好比当年照相机的诞生,绘画艺术并没有因为照相机的诞生就此没落,反而催生了诸如印象派、抽象派等诸多艺术流派。

综合来看,AIGC是人的延伸。AIGC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学AI,懂AI,用AI。为应对全球AI系统性竞争,2024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并建议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义务教育;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国家发展规划》。AIGC时代,人的核心竞争力永远在于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AI技术应用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没人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