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大河

6月11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其母亲在吉林银行长春遵义路支行取款不到10万元时,被告知需要派出所同意才能办理。此举引发了公众对银行保护措施的质疑和讨论。连日来全网一片沸腾,各种疑问声、批评声、讨伐声接踵而来。

吉林银行客服介绍,银行内部并没有出具需要客户提供证明手续才能取款的相关通知。然而,根据该支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取款2万元以上需要支行向派出所报备,派出所核实后才能办理。工作人员表示,这一举措旨在防范电信诈骗,保护居民的资金安全。

然而,律师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银行有权拒绝单位或个人的查询、冻结、扣划,但并没有规定需要派出所同意才能取款的规定。此举不仅增加了储户的时间成本,也可能影响客户的信任和银行的声誉。

对此,吉林银行客服表示,具体取款要求需按网点实际情况来。而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取款即可,只会核实来源不明的款项。这一事件引发了对银行取款业务的持续收紧的讨论,也提醒了银行机构在执行相关规定时需要灵活处理,尊重客户的合法权益。

这次“取款事件”给全国银行机构带来了启示:在风险管理中,银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尊重客户的权益,不应将责任转嫁给客户和行政部门。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要避免消耗行业信用和客户信任。银行应该努力练好内功,用自身的机制流程和技术手段守好关口,而非让储户承担过多的时间和成本。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吉林银行“取款事件”为银行公众信用形象捅出一个大窟窿

吉林银行的“取款事件”在公众舆论中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和质疑,对银行的公众信用形象确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事件中,如果银行的规定和操作与客户的期望或者法律规定存在明显差异,容易导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受损。

公众对银行的信用形象要求通常较高,因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涉及到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任何与客户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可能对银行的信誉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信息透明度和服务规范性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解释事件的原因和背景,采取积极的措施纠正错误,恢复公众对其信任感。同时,银行也应该审视自身的规章制度,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众信任度。

银行公众信用形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银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风险管理、保障客户权益,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公众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努力,银行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感,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银行机构从吉林银行“取款事件”中汲取到了什么?

吉林银行的“取款事件”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银行机构可以从中汲取以下经验教训:

客户体验至关重要:银行应该更加注重客户体验,尊重客户的权益和需求。在执行相关规定时,需要考虑客户的便利性和权益保障,避免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负面体验。

规章制度应与实际情况相符:银行的规章制度应当与客户的期望和法律法规相符合,避免出现过于严苛或不合理的规定,从而影响客户的正常金融交易。

信息透明和沟通应及时有效:在面对类似事件时,银行应及时公开信息,解释事件原因和处理措施,有效沟通可以减少公众的误解和负面情绪,保护银行的公众形象。

需求与风险平衡:在风险管理和客户需求之间需要找到平衡。银行在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客户的便利性和个人权益,避免过度强调风险管理而影响客户的正常金融活动。

遵守法律法规:银行在制定规章制度和进行业务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客户的合法权益,避免违规操作导致的信任危机和法律风险。

银行机构应该从吉林银行“取款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以及建立更加紧密的与客户和公众的沟通机制,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保障客户权益,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