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向海而强。1071公里海岸线,赋予仙境烟台开放包容的胸襟,蕴藏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跃动千里岸线,“蓝鲸1号”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这里启航,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在这里实施……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东北亚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日益提升。抚今追昔,千里海岸线刻下了烟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印记,也将推动烟台号航船披荆斩棘、收获精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烟台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后的开篇之年。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千里海岸线 跃上新征程”大型融媒主题宣传活动,奔跑千里海岸线,找寻跃上新征程的关键之匙和动力密码。烟台日报、烟台电视新闻频道、烟台广播新闻频率及烟海e家、大小新闻等融媒矩阵同步推出。今起,大小新闻推出系列报道首篇《穿行长山列岛》。
6月5日,早8时,从蓬莱至长岛的海上枢纽——蓬长客港,我们踏上“寻仙12”客轮:由南向北,经南长山岛,驶过庙岛塘,跨越“珍珠门”,依次停靠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抵山东省最北端——北隍城岛,折返至此行的终点——南隍城岛,踏进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
6月6日,早6时30分,我们又从南隍城岛登上“和航成龙”客滚轮:由北向南,经北隍城岛,依次驶离小钦岛、大钦岛、砣矶岛,跨越“珍珠门”,驶过庙岛塘,至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所在地——南长山岛。
两天时间,一来一回,两度穿行长山列岛,海之变、岛之变尽收眼底。
40年前,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071公里海岸线开放潮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胶东模式”;
40年后,在这里,全国第一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正续写着烟台新的闯海故事。
01
渤海深处,“经海005”号
深蓝中诉说“蓝色粮仓”
6月5日,早8时,随着洪亮的汽笛声响起,“寻仙12”轮拔锚起航。
风平浪静的庙岛塘内,庙岛、大小黑山等岛屿缓缓掠过。不久,船只跨越“珍珠门”,驶入渤海湾。
红色浮漂随微风起伏,绿色养殖笼有序排列,收获海带的渔船满载归港……船只先后途经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一岛一“丰”景。
经过4个多小时的航行后,“寻仙12”轮来到山东省最北端的北隍城岛,卸载了部分乘客和物资后,向南折返,于12:30抵达此行目的地——南隍城岛。
下午13:30,登上经海渔业公司的快艇,向东南海域的“经海005”号养殖网箱进发。
近海养殖区内,一排排彩色浮漂,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田垄”,圈起一片片养殖区,几艘小渔船穿梭其间作业。
快艇继续前行,南隍城岛在淡淡薄雾中变得缥缈起来,两旁的浮漂也逐渐稀疏直至消失。
“这里靠近深远海,水深浪大流急,刚才看到的筏式养殖以及小网箱等养殖风险比较大,不适合再做传统养殖。”经海渔业有限公司平台养殖中心主任刘玉磊说。
海天相接处,出现几个小“黑点”。随着快艇不断前行,“黑点”逐渐“长”成高大的钢铁平台,这些就是亚洲最大的量产型深远海智能网箱“经海”系列。
13:50,快艇缓缓停靠“经海005”。巨型钢结构、密密麻麻的网衣,构筑起网箱的“钢筋铁骨”。沿盘旋的台阶而上,平台稳如平地。
“在已经投用的8座网箱中,‘经海005’是最后交付的,也是‘八兄弟’中最‘聪明’的。”在高度集成的集控室里,刘玉磊指着操作台和3块显示屏说,平台搭载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5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装备、水质、气象等信息。
在这里,传统的喂鱼也用上高科技。网箱上共有7个投喂口,用哪个口喂、喂多少,大数据平台会自动分析,给出指令。刘玉磊轻点鼠标,一个投喂口就开始“哗哗”地出料,水下鱼儿跳跃抢食,平静的海面顿时沸腾起来。
“经海005”长宽各68米,养殖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刘玉磊说,近海小网箱的养殖体量从三五千斤到一两万斤不等,而这一座深海网箱的养殖体量就达到100万斤。“这一座网箱,相当于100个近海小网箱的养殖体量。”他说。
不远处的“经海003”号正在收鱼。随着渔网缓缓抬升,网内瞬间水花四溅、鱼儿翻腾。
“这是去年5月投放的鱼苗,经过一年生长达到了成品鱼标准。”刘玉磊说。
登高望远。“经海”系列8座深海智能网箱几乎呈三纵三横分布,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海平面上,丰盈着蓝色粮仓。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不仅是渔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更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所需。
基于此,2023年12月,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建设。
“建设海洋经济开发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是在探索中前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明涛说,“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以新理念、新方式深耕‘蓝色国土’。”
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半年来,园区建设、项目建设、招商合作齐头并进。在长岛,我们偶遇进岛考察的中建山东投资客商,他们想就庙岛整体开发与长岛牵手合作。
从“一条鱼”牵出“一条链”,刘玉磊觉得,海洋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将推动长岛从种业创新、装备制造、水产加工到冷链物流、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形成比较完备的一二三产融合体系,提高海产品附加值,打造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生态保护来说,海洋经济开发区的设立都是一次重大机遇,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站在“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的最前沿,刘玉磊感触良深。
02
南隍城岛深夜探访
“首富村”的40年蓝色梦想
薄雾散去,海天一色。
下午17:30,快艇从“经海003”返程,20分钟后回到南隍城码头。
南隍城岛是典型的“一岛一乡一村”制,盛产顶尖的海参、鲍鱼、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是全国闻名的“鲍鱼岛”“海参之乡”。
这座岛和这片海域,正是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
环顾四周,岛上青山环抱,湾内桅杆林立,海面碧波荡漾。安宁祥和的小岛,一排排红瓦粉墙的渔民村居,错落有致,宛如一座“世外桃源”。
1992年,长岛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而南隍城村则是全国知名的“首富村”。实际上,1985年,南隍城村就已经成为长岛县第一个“万元户村”。
40年来,怀揣蓝色梦想,南隍城村始终奋斗着、拼搏着。
在南隍城村村委会办公室,谈起海岛变迁,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盛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南隍城村组建捕捞队,从事渔业捕捞。
随着时间推移,渔业资源慢慢减少,长岛近海养殖兴起,南隍城村随即转型海带、扇贝立体养殖,村民人均收入达几万元。富起来后,1995年,南隍城村着手村居集体改造,两年后改造完成,村民几乎都搬进了新楼房。
进入新世纪,长岛开始实施“捞金”“捞银”“捞铜”工程,南隍城村开始大规模底播海珍品养殖,如鲍鱼、海胆、海参等。
期间,虽然村集体经济再度壮大,但问题随之而来:南隍城海湾相对封闭,大量养殖让海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南隍城人意识到,个体化、粗放型近海养殖没有出路!
“必须走向深远海!”李盛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赶海人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不能‘守摊子’,必须思考新时代如何闯好这片海。”
2010年,村里开始探索向深远海集约化、公司化经营转变,突破口就是海洋牧场建设。
“近海养殖已经饱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借助科技化、智能化、装备化的现代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既是现实所迫,也是大势所趋。”李盛平说。
2018年,南隍城村与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混合所有制的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向深远海进军。
如今,南隍城村又多了一份期待。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为南隍城岛演绎新时代闯海故事提供了更多空间。
“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李盛平说,越来越多像经海渔业这样的企业入驻,将加速南隍城村挺进深远海的步伐。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
站在海岛高处,海湾内大大小小的养殖网箱星罗棋布。李盛平说,湾里有三四百个网箱,养殖容量总计约为30万立方米,但“经海005”一个深海网箱的养殖容量就接近10万立方米。
近年来,南隍城村与经海渔业合作,探索出“大鱼带小鱼”的接力养殖模式。
“原来从鱼苗养到成品鱼,需要3年时间。期间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可能减产,甚至绝产。现在只养到4两左右就转移到深海网箱,三年能养两茬。我们养前程,经海养后程。渔民收益不仅没减少,反倒增加了。”李盛平说。
经过5年探索,南隍城将迎来新一波收获期。
李盛平满怀憧憬:“我们将在传统渔业优势的基础上,继续丰富鱼类品种,推进海产品加工,发展好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逐蓝,不仅在海上。我们来到鸿家源渔家乐,推开大门,老板葛茂玲热情地迎上来,一边带领大家参观,一边讲述她的创业故事。
“2011年,在村里开渔家乐还是新鲜事。如今,村里已有近百家渔家乐。”葛茂玲说,“守着这么好的生态资源,进岛游客越来越多,为啥不让自己富起来呢?”
夜色已浓,抬头仰望,璀璨星空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03
南长山岛问路
国际零碳岛,海岛人的生态自觉
乘船穿行长山列岛,目之所及,生机盎然。
6月6日早6:30,“和航成龙”轮鸣笛启航,从南隍城岛驶向南长山岛。
10分钟后,抵达北隍城岛,一排排筏式养殖网箱格外抢眼。北隍城注重贝藻兼养,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离开北隍城岛,一小时后,船只先后抵达小钦岛、大钦岛。大钦岛码头异常忙碌,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岸上的吊车把海带吊到运输车上,车辆穿梭不停地运到各大晒场。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晾晒海带的壮观景象。
40分钟后,船只抵达“北五岛”(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中最南端的砣矶岛,这里海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11:00左右,船只驶过大小黑山岛,成群的海鸥在空中盘旋,追船飞翔。大黑山岛上,风化和海蚀作用形成的天然“栈道”、北庄史前遗址等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完整保存,成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打卡点”。11:30,悠长的汽笛声再次响起,“和航成龙”轮缓缓驶入长岛港。
从南北隍城到南北长山,从海上养殖到海岛旅游,保护生态是海岛人的共识。
国际零碳岛建设,藏在一个个小细节里。
刚登上南长山岛,浓浓绿意扑面而来。从海滨路到通海路,一路花团锦簇、色彩斑斓。长岛持续推进“鲜花海岛”建设,见缝插绿、见空补植,彰显海岛“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观。
长岛瀛洲小区里,一排垃圾投放设施整齐地排列在路边,只需扫描投放二维码,点一下对应按键,就可打开相应的投放口分类投放,并获得积分。垃圾分类已成为岛民的新风尚。
国际零碳岛建设,彰显海岛人的生态自觉——
海上,长岛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改造海域底质环境,开展生态养殖。
近岸,开展岸线修复,拆除近岸育保苗场,修复岸线景观。
岛上,拆除陆域80台风机,原本的风机所在地,被碧桃、樱花、松柏等植被覆盖,为每年途经海岛的360多种、120多万只候鸟营造良好环境。
眼下,长岛完成全域清洁能源集中供暖和公共交通、旅游交通新能源替代,近海养殖腾退1.8万亩,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7.7%……
“通过实施工业退岛,禁止新上工业项目,推动工业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人均GDP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李明涛说,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评估显示,大气指标较2017年改善10%-60%,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漫步长岛,大叶藻又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和美海岛”的生态画卷越发美丽。
图/张维康
为什么要建设国际零碳岛?
长岛地处胶辽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是环渤海海洋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
李明涛给出了两组数据:在烟台500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中,长岛为2500平方公里,占50%;在全市3500平方公里的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中,长岛为2482平方公里,占70%。
“一方面,这充分反映了长岛的区位独特、生态功能极端重要。另一方面也证明,长岛的生态保护给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大空间。”李明涛说。
这种极端重要性,长岛人感受最深。
上世纪末,由于粗放发展、竭泽而渔,加之受自然环境影响,长岛扇贝大面积受灾。此时,岸线育苗场逐步涌现,数量迅速增加,但也导致了近岸潮间带生态受损,苗种成活率降低,产业经济陷入低谷。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忽视了生态,破坏了环境,发展就会陷入低谷。生态变好了,又迎来发展高峰。”李明涛说。
从意识到行动,长岛马不停蹄。“我们重点围绕零碳应用场景打造和人的低碳行为养成方面攻坚突破,让长岛的零碳实践可看、可讲、可复制,让海岛群众人人知低碳、会低碳、愿低碳。”李明涛说。
从“北五岛”到“南五岛”(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小黑山岛、大黑山岛),从蓝色粮仓到鲜花海岛,40年来,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闯海故事,不变的是海岛人对这片海深沉的爱。
YMG全媒体记者滕岳 李仁 苗春雷 张丞 黄钰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