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告诉过你多少次了,拉粑粑一定要去厕所,你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妈妈很生气,一边帮栩栩脱裤子洗屁股,一边大声呵斥着。

这是妈妈和栩栩的常态情景与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妈妈和栩栩的常态情景与对话。

5岁半的栩栩上幼儿园大班,即将面临幼小衔接,却还没有学会如何上厕所,站着拉或者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几成常态,妈妈多次教导,就是无效,到处看医生,也只是建议怎么怎么的,没有帮助到栩栩。心力憔悴,几近崩溃,经朋友推介,妈妈找到了唯嘉儿科发育行为儿科王玲教授。

据妈妈介绍,栩栩3岁入园后就开始出现如上这些情况,自己和爸爸也曾通过善意引导或者强迫去厕所的方式,试图让栩栩学会上厕所,但收效甚微,孩子每天都有遗粪在身,宁可接受换裤子、被惩罚洗裤子,也不愿意去厕所解大便。

一、为何栩栩会坚持这种异常的排便行为?是习惯不好?还是一种病呢?

任何一个症状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曾有肛裂,身体不适造成强迫心理行为

王玲教授听了妈妈的讲述后,观察了栩栩的认知行为,并给他做了身体检查,包括肛门、外生殖器检查,发现栩栩肛周皮肤有裂痕,考虑栩栩曾有肛裂(现已好转)

栩栩妈妈知道这个情况时很惊讶,因为自己完全不知他有这个情况啊。一般来说,3岁左右孩子需要培养如厕能力,而忽略孩子学会如何表述身体隐私处的伤痛,导致孩子以特殊的方式来回避伤痛,肛裂痛也许就是影响排便动作的“元凶”。

下蹲排便时肛裂疼痛造成不敢排便或排便困难,久而久之,孩子本能地选择了站立排便等比较舒适、轻松的排便方式,此时爸爸妈妈不知情的责怪呵斥和强迫行为,则加剧了孩子排便的焦虑心理,从而产生了站立排便等强迫行为

王玲教授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异常排便行为,不要拖延,及时求助专业医生咨询、处理。

2、孩子3岁肛欲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接纳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认为,孩子会经历口腔期、肛门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等5个阶段,1-3岁正是肛欲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成年人对孩子大小便的训练太过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巨大,就会扰乱孩子学会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孩子将大小便排泄在裤子里面的次数就越多。孩子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肛欲期拖延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心理性原因造成排便失控,即便是长大了也还是有可能持续这种情况的。

栩栩在这个时期,父母为了帮助他尽早掌握正确的上厕所方式,大多时候采用愤怒打骂呵斥的情绪宣泄以及惩罚孩子自己洗裤子的方式,自然就适得其反。

王玲教授提醒:这个时期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表现,当孩子拉裤裆,你可以平静温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可能会不舒服,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下次我还会帮助你。

3、孩子存在感统失调

强迫性站立上厕所、拉大便、完全不听从妈妈要求去厕所的指令,加上妈妈描述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多动、爱哭、爱发脾气的行为,王玲教授认为孩子的排便异常也是发育行为问题之一,包括感统失调。

当然不能直接给孩子贴标签,每个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一般都有原因可寻。通过专业评估,结果显示栩栩确实存在多动特质和感统失调。

Q:什么是感统失调?

A:感统失调,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机体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器官接受刺激,将感觉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中进行调整和组织,使机体做出适应性反应。当外界的感觉信息无法在大脑中进行有效的组合,神经和行动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链接就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会影响孩子生活自理、学习、游戏、社交等多个方面,也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栩栩好动多动、不能安静、爱发脾气、不听指令、不接受习得、强迫心理、排便障碍,都与严重感统失调有关。

王玲教授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和栩栩相似情况,应当及时就医,先进行全面发育评估,仔细寻找原因,再进行针对性干预或治疗。

3-6岁是感统失调的黄金干预时期。在王玲教授团队的专业指导和干预下,经过3个月的感统训练和认知行为训练后,栩栩不仅已经能够掌握正确的排便方法,不再遗粪在身,其他发育行为情况也有明显好转,妈妈对他的进步感到非常欣慰,持续已久的焦虑、担心从此也得到纡解,“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常排便?

除了肛裂等病情影响、家长的不正确引导和对待排便的方式方法外,感统失调也不能忽略。

1、让便便成为家庭中正常的话题

正如前面所说,3岁左右的孩子如果存在感统失调,认知出现偏差,如厕能力有限,随着年龄增长,已经有强烈的羞耻心,使他们错误认知觉得拉粑粑是隐私,不能告诉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一提到便便就表露出很恶心的神情,反而告诉孩子拉便便是很正常的,便便臭臭的也是正常的,每个人都要拉便便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绘本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便便相关的知识,如《噼里啪啦益生菌来啦》告诉你正常的便便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让孩子习惯蹲厕、马桶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给孩子示范使用蹲厕、马桶等方法,陪同他演练上蹲厕的步骤,帮助他练习迈蹲厕、上蹲厕时脱裤子的技巧。陪伴会让孩子觉得有趣,减少心理抗拒。确实有抗拒心理时,要及时查找原因,求助专业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肛欲期要有“松弛感”

孩子肛欲期,大便拉在裤子里是常见现象,这和孩子的叛逆调皮无关,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家长都已经陪孩子闯了三年的难关了,是时候养成超级“松弛感”了。不要打骂孩子,最好用温和的方式去宽慰孩子,减少孩子排便的焦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第一任导师、最亲近的伙伴,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如尝试采用一种更为宽松和支持性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成长环境。

唯嘉儿科发育行为专科是由国内知名儿童发育行为和心理专家领衔,儿童发育行为、心理、康复、教育等多学科专家、训练师组成的诊疗团队,根据儿童行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为健康/亚健康/发育偏离/发育障碍/心理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提供一站式、多学科、中西医结合的筛查、评估、诊断、干预、训练、家庭养育指导及咨询服务,着力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多维度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育。

如果觉得有用

分享给更多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