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个小男孩把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条转交给主席。
纸条上端正地写着,“我来北京了,想见主席,李德才。”后边还用括号写着“土佬”二字。
看罢,主席呵呵一笑,对周围人员表示这个“土佬”还真有一套。
第二天,李德才正在招待所休息和老战友闲谈,这时几个军人敲门进来,表示自己是中办工作人员,特地前来请李德才司令员到中南海去。
李德才虽然心里美滋滋的,知道信是送到了,可一想到昨天被拒之门外又觉得脸上没光,于是故意托辞着不起身,最后在战友的劝说和工作人员真诚邀请下,他才缓缓出门,坐上去中南海的小汽车。
那这个“土佬李德才”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主席为何会派人亲自去邀请他呢?
渡江英雄李德才
原来李德才是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因此才受到了主席的优待。
1935年5月,长征顺利进行,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到达大渡河附近,蒋介石此刻紧急应对,密谋利用大渡河天然屏障阻挡红军前进。
大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到了四川境内,由于地形落差大,因此水流湍急,再加上河底地形奇特,怪石嶙峋,形成了无数漩涡,俗称“竹筒水”,就连鹅毛也飞不过去。
即使是平日里航行,都需要众多船夫一起发力才能控制船只,更不要提如今要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强渡大渡河。
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是在此处受到敌人攻击,由于环境险恶,敌人攻势猛烈,最终伤亡无数,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有了先例,国民党认为红军也难以克服天险,势必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李德才所在的部队作为先遣部队接受了强渡大渡河的命令。
收到命令后,李德才所在的重机枪排其他战士连夜行军,埋伏到安顺场十几里地外的一个小村庄。
安顺场位于大渡河的右岸,是此次计划重要的一环,只有打败此处的驻军,才能找到船只,为渡江做准备。
当时驻守安顺场的是当地颇有势力的赖职中,他一方面安排兵力抵挡我方突袭,一方面又觉得我军不会贸然攻打安顺场。
收到命令守城的将士仍然像往常一样散漫,直到我军和巡逻人员开火对峙的时候,赖职中还自欺欺人认为我方不会行动如此迅速。
李德才看双方难分胜负,就扛着重机枪占领了一处碉楼。
凭借位置优势,他很快用重火力压制了敌人,在其他战士的配合下,很快攻占了安顺场,赖职中也在混乱之中装作平民弃城而逃。
岸边奉命守船的士兵只顾赌钱喝酒,早就把上级的命令抛之脑后,听到枪声后,如蛇鼠般慌作一团,准备趁着夜色划船逃离。
我军隐约看到河面上有动静,于是开枪警告,敌军竟然把船划了回来,弃船而逃。
至此,突袭安顺场大胜,我方即占领有利位置,也缴获了渡江所需船只。
短暂的胜利是更大的挑战,第二天一早,刘伯承和聂荣臻就前来询问渡江安排。
看着扛枪经过的战士,聂荣臻问到李德才是否在队伍中。
听到肯定的答案,他对刘伯承夸赞起“土佬”李德才的本事,他不仅英勇果断,而且是个神射手,有了他,渡江不成问题。
接着刘伯承和聂荣臻两人来到大渡河,察看战斗工事修筑状况,只见山岭险峻,河流湍急,不觉叫人生畏,两人都感叹着这必将是一场苦战。
这时,一个广西口音的战士吸引了两人,只见他认真观察着河对岸的情况,自言自语地打量着放置机枪的位置。
聂荣臻一看,这不就是“土佬”嘛!接着便向刘伯承介绍起这位干将。
李德才呵呵一笑,敬了个军礼,说起自己观察的结果。
对岸的峭壁上有条台阶直通渡口,山坡上还有一个小村庄,周围还修建了碉堡。
如果敌人进行反击就一定会从石阶经过,所以他认为只要确定好机枪的位置和射击的距离,就能控制敌人,扼住他们反攻的咽喉。
听罢,刘伯承连连称赞,杨得志俯身顺着机枪往对岸看去。
李德才见状自信地表示只要机枪架在这里,就一定能够在火力上压制敌人。
没多久,一支由年轻士兵组成渡河奋勇队准备就绪。
队伍中有一人和李德才是江西老乡,就开玩笑让他瞄准敌人,别看不清打中自己人。
对着战友,李德才拍着胸脯表示只要有他在,敌人就伤不了战友分毫,但转头他紧蹙眉头,知道自己决不能出一点差错。
天终于大亮,先锋队驾船朝着对岸驶去,敌人很快发现了我军战士,猛烈的炮火如同雨点般落在那艘小船上。
见此情景,李德才怒吼一声,带着战友向敌军开火,每一颗子弹都是他们对战争必胜的信念以及保护战友的决心。
虽然我军攻势凶猛,但敌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先锋队的战士还是遇到了危险。
只见一枚炸弹落入水中,激起数米高的巨浪,小船飘飘摇摇,岸这边的战士和领导心提到了嗓子眼。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一名摇船的战士被子弹击中了,小船瞬间失去平衡,只剩一名战士在极力控制方向。
船很快被湍急的河流冲向河中央,敌人的攻击也越发猛烈。
千钧一发之际,李德才咬着牙,命令两名战士为他换弹药,自己则是抱住重机枪,再次瞄准方向,对着敌军狠狠开火。
队友赵章成也默契地配合他的攻击,将迫击炮对准敌人,一下子掀翻了敌人的碉堡,敌人的火力这才减弱一些。
江上的战士抓住机会,奋力将船摇向对岸。
但是驻扎在山坡上的敌人却冲了出来,突突开火要把先锋战士再次逼退到江中。
李德才看着敌人嚣张的样子,怒火直冲心头,冲着队友大喊一定要全歼敌人。
他紧紧抓住机枪手柄,如同扼住敌人的脖子,雨点一般的子弹射向敌群。
队友咬着牙射击着对岸的敌人,很快,敌人倒了一大片,刘伯承连连夸赞这个“土佬”果然名不虚传。
先锋队战士迅速上岸,敌人已经被打破了胆,面对拿着刺刀、手枪和手榴弹的勇士毫无还手之力,战士们一鼓作气占领了碉堡。
冲锋号吹响,第二批渡江的战士在先锋队的掩护之下很快上岸,李德才也扛着自己的机枪紧随其后。
到了岸上,他警惕地观察四周,示意队友占领高地,对那些还想反抗的敌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新上岸的战士挥舞着大刀冲进敌群,全歼沿岸敌人,牢牢掌控大渡河渡口,至此,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李德才在河北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德才不愿意当干部,坐办公室,而是来到了保定继续训练军队。
当时市里的领导听说李德才是大名鼎鼎的渡江英雄,就邀请他作报告,讲革命传统。
李德才从不摆官架子,也不抱怨基层环境差,连续多年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学校,机关单位等地方讲革命历史。
讲台上的他仿佛又扛起了武器,眼睛中闪烁着亢奋的光芒,似乎那段激昂的经历就在昨天。
讲到牺牲的烈士,他总是眼含热泪,教育新一代年轻人一定要传承革命精神,建设新中国。
据工作人员透露,因为他是江西人,讲话时总带着浓重的江西口音,所以每次讲话都会有记录员或是“翻译”,但即使这样,群众也会被他的热情感染。
在保定军区任职期间,办公室,宿舍和食堂之间都是土路连接,一下雨,同志们经常是两脚泥,到处都是泥点子。
这个情况存在了很久,同志们也早都习以为常,但李德才一上任就命令工作人员拆除破旧房屋,捡废砖头。
有时直接亲自上阵,推着小推车和战士一起工作。
秘书提醒他这样和身份不符,他立刻表示自己就是农民出身,永远都是基层人民的一部分,就这样,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带领着在军区铺好了路,解决了同志们生活中的不便。
当时保定军分区在郊区,将士们到市区洗澡十分不便,于是李德才就萌生了在这里建个澡堂的想法。
他立刻找来后勤部门,商定好澡堂的地点,施工方案等,还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到现场监工。
虽说李德才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只要涉及工作就格外细致认真,没一点“土佬”的影子。
在他的建议下,澡堂除了更衣室,洗澡区外还分了温水区和热水区。
澡堂建成之后,他还买了茶叶,让大家洗澡之后都能喝上茶水,这下不仅解决了战士、干部和他们的家属洗澡的难题,还让他们洗得舒服方便。
做完这些事他还不是太满意,他在军区走走转转,想到战士们还少个活动的地方,那不如就建个篮球场。
有了这个主意,他就开始询问工人需要什么材料,听到水泥必不可少,他倒犯了难。
因为当时正值新中国建设时期,水泥属于计划物资,正当他犯了难的时候,一个同志表示想拿水泥说不定得到国务院。
李德才顿时有了主意,他和主席一起经历过生死,那不如就到中南海找主席请示。
可是到了北京,中南海接待室的同志竟告诉他想见主席就得提前和中办联系,他立马黑着脸说自己是李德才,怎么就还不能进了。
见工作人员态度强硬,他只得先离开,但碰巧在路上遇到中央首长的儿子。
李德才在延安管家属院时见过这个孩子,小男孩儿也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并答应他带个纸条给主席,这才有了第二天中办工作人员请李德才见主席。
到了主席的办公室,李德才大大咧咧地说主席有些胖了,主席听了哈哈笑起来,也只有这个“土佬”敢这么和他说话。
土佬的来历
谈话间,主席又忍不住面带笑意地和身边的人讲起李德才“土佬”这个名号的来历。
李德才1904年出生于江西萍乡,自幼家境贫苦,饱受欺凌,他立志打碎枷锁和压迫,争取美好生活。
于是在22岁参加革命,并在29岁加入共产党,他的骁勇机智远近闻名,同时“糗事”也不少。
因为农村出身,所以对城里的物件稍显陌生,自然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刚见到电灯的时候,他以为那就是城里的煤油灯,于是拿着烟卷就往上凑,这让战友笑得前俯后仰。
还有一次,李德才所在的部队攻打到了长沙。
当连长把缴获来的军裤发给士兵后,他看着裤子前的开衩痴痴笑着,猜想这一定是敌人为了方便大解故意设计的,于是就前后颠倒穿到身上。
战友们看他滑稽的模样,都打趣叫他“土佬”。
他非但没有生气,还表示自己就是从农村来的,土佬倒符合自己的身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土佬”的外号就这么传开了。
甚至连主席都听说了他的名号,一次毛主席来到中央党校讲话,司令员邓华实在口渴,就拿起讲台上主席的水喝了起来。李德才见状,也争抢着要喝水。
主席看了就借着李德才表示,同志们就算有革命的经验,肯吃苦能打仗,但是也要在学习上下功夫。
不能永远当个没文化的指挥员,就像李德才,虽然穿着夹克,但实际上还是个“土佬”,说罢众人哈哈大笑,这个“土佬”的称号算是彻底传开了。
听完这些趣事,在场的人也笑了起来,可李德才哪有心思管其他的怎么看自己,只想着要水泥建篮球场。
主席听罢爽快地批准,但看他仍然左看看,右看看,主席就打趣问他还看上了什么。
李德才也不客气,直接拿起桌上的钢笔表示要留个纪念,临走前,主席又送他一条皮带,打趣说让他天天扎着。
回到河北之后,他立马吩咐动工建篮球场,多余的水泥就捐给了附近一所在建的学校。
后来,他组织篮球比赛,邀请其他单位的篮球队进行切磋,还卖了食堂拉磨的驴给队员买鸡蛋和猪肉补充营养。
1960年,李德才突发心脏病去世,至今已经离开我们六十余年,但是他渡江的精神和奉献人民和祖国的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