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骁骑的第509篇文章

近期一些感想。

1

关于高考的事情,每年大家都会讨论一次,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风向有明显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考不仅决定不了人的一生,甚至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视野和努力的方向。

一个实情是,这两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要面临比10年前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留给他们的想象空间也很小,不存在少年得志一朝化龙的潇洒。

这是一个对于子女和家长双输的局面。

对家长来说,辛辛苦苦鸡娃12年,投入可能几百万,孩子卷生卷死留在一线城市,拿的薪资可能非常有限,甚至连家长本人的高度在此生都难以企及,会出现投入小于产出的窘境;对于孩子来说,承担了极大的痛苦压力,在本该最享受人生和见识世界的年龄锁在课堂和自习室,拼命研究应试教育,作为小镇做题家身心受到摧残,可能患上长久的抑郁。

当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学生争抢一些稳定大于一切而月薪只有几千的岗位时,就确实说明教育和机会的错配,已经事实上存在。

这个趋势当然不是刚出现,中高考强制分流也早就开始,但为什么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社会传统观念的原因,觉得手工类的工作不被人尊重,地位低;

比如薪资分配的原因,一些技术体力劳动行业的工资还有上升空间,至少应该比坐办公室的白领高 1.5倍以上;

比如个体吃苦能力的原因,年轻人愿意做蓝领行业的还是比较少;

比如垄断岗位已经事实形成的原因,一些垄断的行业世家子弟的继承早已成为惯例,而这些信息差普通人根本无从知晓也无从进入;

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相比,收入可能还略高一些。比如卡车司机、木匠、水电工这些,上班时穿着工作服,下个班换身衣服有另一种身份的比比皆是,但这还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小和稳定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发展状态目前还达不到。

我们的社会用了很短的时间,发展到了高等就业人才泛滥化,并且与人才需求和薪资分配制度不匹配的矛盾境地。

有些方面发展的太快了,有些方面又急不得,比如代际的积累和家学的渊源,我只是刚看到了一点苗头。相比95后,10后所谓的“小孩哥”们确实普遍成熟更早,情绪更稳定,能承担的事情也更多,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缓和这种不匹配境地的作用。

下一个劳动力市场巨变的关口在10年后,2017年开始的人口递减浪潮终究会传递到这代人的时刻,一切逻辑都已经提前埋伏好,就看能不能观察到。那到时候,什么样的岗位会出现缺口呢?

所以今年家长格外关心填报志愿,甚至花1W+去报张雪峰团队的志愿填报服务,也情有可原。

但没有人敢说一定能看清十年后的职业趋势,Al技术的突破导致一切都变得充满变数,你说纯体力劳动一定会被取代吗,你说注重人情感交流的工作Al一定做不了吗,我觉得不是。

某种程度上,目前一些群体的阵痛,确实是因为行业在在被引导着向本应成为的样子去了,只是代价是很多人承受不了的。

时代和国家会不会辜负人?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一切了,谁的人生都有踩中风口和被时代抛弃的时刻,这个没办法说的。

我们已经进入了几乎任何人的意见都不用太听的时代。

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把目前想象成一种乱纪元。

过往的五千年历史,我们经历过很多次乱纪元,甚至有的乱纪元时间长达几百年。这几百年里出生的人,平均年龄可能只有二三十岁,大多数不是杀戮就是被做成军粮。

真正温婉的历史,只有目前掌握舆论的这30年来出生的人们在经历着而已。

所以你说这些人尽管熟读历史,但是让他们去预测下一个乱纪元,具体是怎么乱的,他们是没办法给出答案的。

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阶层,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利益群体,自己的资产保全的立场上,在各个平台频繁地发声,给很多人造成一种假象。

但接下来二十年,必然会超出他们的想象的。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北京多雷暴,而时代的趋势,一旦形成,就像雷暴的能量一样,基本只能强烈地释放出来,不存在缓和消失的余地。

远处闷闷的雷声预示着一场憋了很久的大雨即将在这个夜晚来袭,看似平静的低气压局势是一切即将到来事情的前兆。

我们作为普通人,看到这种必然发生的趋势和历史节点性事件,只能顺应潮流而不是躲避潮流:在资产质量好的时候购入资产,在全面紧缩的时候改变生活方式,在不具备背负杠杆能力的时候就不要轻易上杠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整个社会的割裂与情绪敏感会非常明显,各类群体也会特别的细分和难以共情彼此。

在未来让你看不惯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而你能置喙的空间越来越小。

没有人愿意被指挥,哪怕服务业也不行。

在这段时期内,尽量降低自己成为注意力焦点狙击的目标较为稳妥,不挑事儿、不炫耀、不张扬,有多没存在感就最好多没存在感,幸福是自己过出来的,而不是晒出来的。

如果说以前患不均只会停留在口头反噬的话,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多伤害性反噬的恶性事件出现的。

那选职业的话,也就另外一个思路,和戾气轻一点的群体对接,可能机会少一点,但会安全;像银行催收和不良资产这种工作,可能有利可图,但可能自身不够安全。

总结一下今年出现的有关就业的趋势:考研人数下降、考生更重视报志愿捡漏、降薪对行业的打击效应持续传导、编制成为一切的尽头......在专业选对的前提下尽早加入就业市场,可能成为了一种共识。

说回对于专业的选择这里。

第一,文科确实很难,特别是家里没资源没背景的,学的东西和就业联系不大,除非往近年很热的党口工作去靠,可能是个思路;传统的文科工作比如会计,都在和以前相比丧失优势,且可能会被新技术取代。

第二,对于自己本身比较聪明的,能学明白理科的,还是建议往理工科去靠,特别是家里帮不上啥忙只能靠自己的,好的脑子也是一笔财富。

第三,有些行业几千年来一直比较稳定,比如老师、医生等,这就需要评估自身性格和对生活的期望是否满足了,一般来说下限是有保证的,特别是在小一点的人情社会。

我一直想的是,假如后代够聪明,学习很轻松,那就走学习这条路。如果不能,也不强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小时候父母的责任就是去帮忙找到这个天赋,并且持续专注。

实在不行出国读书也挺好,可能比在国内卷赛道体验更好。最好的年华是用来体验世界的,而不是为了攒钱老了再去体验世界的。

归根结底,没有一劳永逸的专业,无论在任何岗位,保持谦虚、好学、和踏实,都是持续进步的基石,否则,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会被淘汰。

前两天和家里人聊,当时报RUC,报这个专业,他们是否经过慎重思考。其实我大概知道答案,父母能做的功课有限,但确实在我的分数内力所能及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文科专业综合性更强的大学确实更好一些,而且上大学后转专业成功的在我身边也不少,主要是看孩子自己是否有这个心气和韧劲儿。

回顾过往这么多年我身边同学们的路,基本一直死磕目标明确的人,最后都折腾出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以前不理解经商家庭对于子女入仕的执念,现在发现编制和体制,确实有很强的对抗不确定性的作用。

经济繁荣的时候,没人在意“旱涝保收”这几个字的含金量,并且也觉得苦哈哈部委大头兵并不值得羡慕,但这种体制内毕竟不是明末驿站,即使改制,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而且对于财富来说,政治是全方位上位碾压的可以夺走一切的强力存在,怪不得只有加入体系这一条路可言。

最后,对于未来十年内的岗位,我个人感觉,一个思路是往现在非法但盛行的工作去靠,将非法变成合法。

解释一下,不是社区有很多人给老人卖保健品吗,很多老人上当受骗买了不菲的东西,子女大呼诈骗。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老年人缺乏情绪价值和归属。

都在说银发经济,其实银发经济就是把老人当小孩看,当年轻人看,年轻人有的一切需求他们都会有,并且他们还是有史以来手上最有钱也最会玩的老年群体。

怎么合情合法地服务这个庞大群体,肯定是一个赚钱的思路和风口。

怎么把这群人的需求研究透呢?那你可以观察自己的父母,他们平时的喜好,肯定能琢磨出东西。

再举个例子,懒人经济、独身经济、未老先衰经济、仿生人经济,都可以考虑考虑。

现在的年轻人内部群体很细分,很多群体出现迭代的速度很快,他们的需要也没来得及被满足。

比如我是一个佛系的年轻人,我想喝茶冥想修道参禅,但现有的商品都过于“正经严肃”和“宗教化”了,我只是生活习惯很中年,但我不想用中年人的茶具,那这可能就是一个市场。

再比如独身经济,如何提高独身生活的安全性,为独身的下半生做好规划,满足各种需求,这不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仿生人经济,其实是大家对于逝去之人的怀念,最近很多直播都是在模仿去世的明星或者球星,比如霍金,刷礼物了就会从轮椅上站起来,就很有喜剧效果,也是个赚钱的角度。

我又想起十多年前的土木圣经,和几年前衡水中学那个踌躇满怀的男生,他现在是个计算机行业的大三男生,眼睛里已经没有光了。

行业是会一直轮回的,任何现在火的行业肯定是不值得加入的,但曾经火过的行业,没准还会闪电般归来。

就聊这么多吧。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校对/ 雪总 | 配图 /雪总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