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都会有这样一种心境,就是会害怕因为自己的原因伤害到别人。

于是,习惯于过度地共情,很多时候都已经到了舍弃掉自己权益的地步,只要对方舒服,不为难就好。

但是,虽然这样做自己是会在心态上暂时的获得舒服,而且在一两件事上吃点亏还会有种“我是在做好事”的大义凛然感。

可如果总是做舍己为人的事情,自己是需要承受很多沉重的代价的。

如,这会让你成为在所有关系中的习惯,你会不断地割舍自己的利益;

不好意思坦然地去接受,丢掉很多自己可以开心幸福的机会;

还有可能会因为一次没为别人着想,而陷入无尽的自责。

那么可想而知,余下的人生中也将会遇到无数次与别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是不是也会上演无数次伤害自己的行为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想活出自己独有的生命力,就必然会伤害到别人。

正如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当然,我们不是要去追求伤害谁与故意的被讨厌,而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01

关系中必然会存在冲突与伤害

事实上,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回避冲突,只想在关系中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好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与伤害到别人。

因为,一个即使看上去再好相处,再没有脾气的人,都会有着属于自己最原始的生命力“攻击性”。

当这份生命力不能够自由地活出来时,要么在不断地压抑下,转为攻击自己,成为抑郁与内耗的根源,要么会压抑不住,爆发出来彻底地破坏掉关系。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这份意志都希望在关系中能够自由地展现,无论你是个多么善解人意的人,都会希望这份意志获得合理的释放。

所以,当彼此的性格在关系中呈现时,你想要去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对方也想要去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你们就会进行持续的较量和磨合,都希望彼此为对方改变,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02

努力避免伤害,可伤害却越大

回避关系中的冲突,埋没关系中的矛盾,总是用一个好的形象示人,害怕得罪对方,可能会让矛盾激化,伤害更大。

因为如果一味的回避冲突,也就是在回避关系可以更好地联结,当我们不在倾诉自己的不满,也就是不再向对方传递自己对关系的期待。

于是关系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无法在心中激起任何涟漪。

而且,回避冲突,隐忍不发,还会将积怒以隐形攻击的方式呈现在关系中,如冷暴力,说话时阴阳怪气。

时间长了,当关系中总是存在别扭时,彼此都会活的非常压抑,而且越是害怕,也就会越去回避问题。

最终关系也会在这种别扭的相处方式中,变得愈演愈烈,最后爆发冲突,给关系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积怒”造成的。

所以,如果自己能在关系中坚决点,勇敢些,能够在问题发生的那一刻捍卫住自己的权益,及时地释放出不满,最终关系其实也不会走的这一步。

相反,看似伤害关系的冲突,其实未必完全的坏事,它反而是减少关系中矛盾的最优之选。

03

不敢伤害人的背后,是内在虚弱的表现

不敢伤害别人,害怕关系中发生冲突的背后,其实并不是表面上想要做个好人,处处为他人考虑这么简单。

实质上是内在虚弱的表现,自己会觉得在面对冲突时,并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把冲突视为是被讨厌,关系破裂等结果。

因此,就会想要用处处牺牲自我,避免伤害对方的方式构建关系,其实也是在掩盖自己内在的虚弱。

同时,当自己内在是虚弱时,还会把这种虚弱感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是如此。

于是,这时候在和外界构建关系时,就会觉得对方很脆弱,经不起自己任何言语上的伤害。

那么,这份虚弱感是哪来的?大多是和一些过往的经历有关。

譬如,父母是即强势又虚弱的人,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总是表现的很严厉,但如果孩子没做到,又会表现出虚弱的一面,觉得是自己做到太差,连孩子都教育不好。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绝对的依靠,但当父母总是表现出极度虚弱时,就会引起孩子内在的恐慌,担心失去唯一的依靠,就会表现避免伤害到父母。

于是,带这种担忧长大后,就会把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延续到所有的关系中。

尤其是在进入亲密关系中时,就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害怕发生冲突,伤害到对方。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思维的困局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真相:让对方疼,让对方受伤未必是坏事,也可以是让关系变好的开始。

04

让对方疼,对方的心智才会获得成长

当对方入侵你的边界时,他如何让你痛苦,那你也要相应的回馈给对方。

疼痛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在侵犯他人的边界,当对方感受到了关系中的张力,才会去反省,做出相应的更改。

而如果你不去回击,为了面子,为了维护关系一直隐忍,只会让对方给你的伤害不断地扩大,扩大,再扩大.....

因为任何有效的改变,必须经过自己的反思,真正地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在哪。

而能在关系中表达不满,表达恨,表达愤怒,就可以让对方去深刻地反思,就是一次帮助他更好了解自己的机会。

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因此,你如果想要获得一个更自由的人生,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就不要总是为他人考虑,多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着想,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是正常反应。

写到最后

阿德勒说:“正是过多的对别人的认可和追求,才会扼杀我们的自由”。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追求认可,最终只会一生为别人而活。

所以,请把受伤的权利还给对方,让他能够收获到心智上的成长,而你也可以自由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最终,对方的心智在获得有效的成长后,关系也会变得真实而融洽,你也做回了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