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东方IC

李一能/文

“中国最难上的大学不是‘北清’,而是老年大学。”这虽是坊间戏言,背后反映的却是真实的情况。近日,上海老年大学启动秋季学期的招生,尽管学额从往年的2.2万个增加到2.5万个,但还是毫无悬念地被“秒抢”一空。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校方首次采取新举措,连续两天举办校园开放日,推出“动态预报名”系统。学员必须本人到学校扫码报名,亲身感受教学氛围、了解清楚各门学科后再决定报名。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有限名额的利用率有着一定推动作用。

其实,近年来老年大学一位难求,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能够接受老年教育资源的人数仅为5%左右,因此老年大学被戏称为“中国最难上的大学”。在全国各地,老人们为了一个老年大学名额“挤破头”,通宵达旦排队、坚持数年才得以入学的情况并不少见。

冲动报名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占着学额不去上学,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求知若渴”的老人们为了占位故意“留级”,甚至最长“留级”达十多年之久,比老师还要资深。有的“留级生”因为在校时间很长,“升级”成了助教。

一边是学员进不来,另一边是学员不想毕业。面对不肯离校的老人,老年大学采取了多种方式盘活资源。如松江区老年大学优化课程配置,让老人更容易“毕业”。为老年学员举办欢乐的“毕业典礼”,通过增强仪式感提升老人们的“毕业”意愿,使结业率达到100%。学员不肯“毕业”的现象得到圆满解决,从而进一步盘活学校的教学资源,扩大老年教育的普及面。

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最新统计,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截至2023年底,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5.5万个老年学习点。即便如此,依旧跟不上老龄社会带来的巨大需求,能够辐射到的老人群体依旧有限。

盘活既有资源、增加供给侧固然是直接缓解老年大学入学难的有效举措,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老年大学性价比实在太高。一年只要几百元,就能进入一个服务质量高、内容极为丰富的学习和社交平台,能以极低的成本,迅速填满退休后人际关系圈萎缩带来的“精神空洞”,这也正是老年大学推出网课效果不佳的原因,离开了线下教学和社交,精神价值供给就大打折扣。

因此,破解这一多年不变的难题,关键点可能并不在于老年大学本身,而是如何让老年人晚年生活变得“有聊”起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社区活动、兴趣小组、公益组织、社会义工等,但效果应当对标老年大学的高吸引力:低成本、高回报、高频社交、高情绪价值,以及对老年生活身心状态显著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老年大学的火爆,当下很多社区的老年人活动空间和服务资源,仍未被充分使用。应当利用这些空间延展老年大学的服务,或是将自身服务提升到更高的水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便能够享受到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率的精神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