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带来的希望

年轻人带来的希望

随着传统渔业的逐渐衰落,东麦窑村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奔赴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在这股“外流潮”中,有这么几位麦窑青年却选择逆流而上,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毅然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李绍亮便是其中的一位。李绍亮出生于1968年,初中毕业后便跟随舅舅在海上打渔,补贴家用。十八岁那年,李绍亮离开东麦窑村外出打工,从驾驶员到出租车司机,一步步再到涉足旅游和餐饮业,李绍亮年轻时的人生轨迹可谓丰富多彩。然而,在1999年,当东麦窑村进行第一次民主直选时,31岁的李绍亮毅然决定放弃在城市里打拼取得的成绩,回到乡村参与选举。第一次参与选举的李绍亮便成功当选村主任,随后更担任起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

李绍亮生在东麦窑,长在东麦窑,对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乡村的复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奉献。他决心回到乡村,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为村民谋福利,为乡村谋发展。然而,这一决定最初并未得到家人的支持。

李绍亮接受采访(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绍亮接受采访(记者拍摄)

李绍亮的父亲李军曾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队书记,他深知基层干部的艰难。“农村工作不好干,农村干部也没有什么身份,上来工作时是一个农村干部,下去后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农民,没有任何保障。”

作为父亲,李军自然考虑得更多,他不希望儿子接下这样的“苦差事”。尽管如此,李绍亮依然决定回到村里,为东麦窑村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到村子里之后,看到村民们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李绍亮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

回到东麦窑村后,带着村民们的期望,李绍亮慢慢探索出了村子的发展路径——发展旅游业。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关闭采石场。老石头房子是东麦窑村的一大特色,如今东麦窑村的后山上还能看到岩石被开采的痕迹。正是靠着这样的自然资源,东麦窑村形成了悠久的石匠文化,采石产业也一度成为东麦窑村的重要产业。

山上隆隆的炮声、空气中尘土飞扬成为东麦窑村过去的常态,采石场不断破坏着村子的自然资源。李绍亮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发展可持续的产业。然而,对于很多村民来说,采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坚决反对关闭采石场。但是李绍亮说:“想要产业转型就不能再开采石头,如果不关闭采石场,不改掉破坏自然资源的习惯,就没有办法长久地发展,也不能给子孙后代一个交代。”因此,他力排众议,联合村委班子关闭了采石场。

谈到当时受到的质疑,李绍亮表示他并不后悔,反而很庆幸当年的举措迎合了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举措虽然短期内给部分村民带来了经济压力,但长远来看,却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身为村委宣传委员的李文刚同样是返乡青年的一员。退伍后不久,受家族与邻里的推介,李文刚成为村委的一名宣传委员。军旅生涯锤炼了他的纪律性与组织能力,回乡后他迅速融入农村管理事务。作为年轻干部,李文刚的加入为村里注入了新活力与希望。

李文刚正在接待学习团队(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刚正在接待学习团队(记者拍摄)

回乡后,面对东麦窑村民宿产业蒸蒸日上的现状,李文刚也曾尝试发展民宿业务,租下一栋老屋并由个人进行独立经营,投资三十余万对老房进行装修,期望为村庄旅游业尽一份力的同时也能为家里补贴一份收入。遗憾的是,由于家庭和自身时间管理问题导致项目未能持续。

李文刚的父亲感慨道:“李文刚尽力了,他既要支撑家庭,又要管理民宿,实在是不容易。”后来他将民宿租予他人经营,全身心投入村委工作。

1994年出生的代欣担任着村里的网格员和乡村讲解员。从小在东麦窑村长大,深刻理解家乡历史文化价值的她在村史馆成立初期就响应号召,报名成为村史讲解员,希望能够向更多人传播村庄的文化精神内核。

代欣接受采访(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欣接受采访(记者拍摄)

在成为网格员之后,代欣的工作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协助老年人购物、教授使用智能设备以及处理低保户申请,堪称村里的“百科全书”。疫情期间她更是全天候待命,帮助无法留在城市的村民回到村子,应对隔离和生活需求。尽管怀有身孕,她仍然坚持在一线岗位,“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每个家庭是什么情况我最了解了,我能更好地帮助大家。”

这些年轻人的回归不仅为东麦窑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组成了新的村委领导班子,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大家各司其职,李绍亮作为村委会主任根据每位干部的个人情况进行职责划分。李文刚退伍回来懂得多,负责村宣传、综合治安等工作。代欣比较细心还熟悉老人的情况,负责医保、安监、民政等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东麦窑村逐渐走上了乡村复兴的正确轨道。

看着村内的渔民们与外部世界渐渐脱节,村委会深知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产业转型,为村民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东麦窑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正是改变的契机。

突飞猛进的民宿产业

突飞猛进的民宿产业

“当时是因为工作太累了,也不想买房,我就先租了个院子住几年。”游客杨海军说道。2014年,李绍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有很多城里人喜欢来东麦窑村租民房住,这让他萌生了发展民宿的想法。东麦窑村坐落于崂山南麓脚下,流清河湾畔,依山傍海,景色秀美,正好具备发展民宿的天然优势。

看到了市场需求,村委会开始讨论发展民宿的可能性。李绍亮带领村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在浙江的莫干山、北京的慕田峪景区参观民宿。当地民宿的收入令他印象深刻,“人家一晚上的收入就有五千多块钱,和我们村一年的租金差不多,回来我们就下定决心走高端民宿路线。”2014年3月7日,东麦窑社区与崂山旅游集团达成合作成立青岛东麦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东麦窑的高端民宿之路。

公司成立之初,村委会想要老百姓闲置的房子整合起来统一改造,打造统一的民宿风格。然而,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历史原因,村内房屋存在私搭乱建现象,为保障规划的完整进行,部分建筑需要拆除。很多村民听到要拆除自己家的老房子便拒绝配合,不愿意参与改造。在没有明确承诺的前提下,调解和劝说的力量微乎其微。面对村民的疑虑和抵触,李绍亮决定以身作则,率先拆除了自家占地200平方米的院子。在他的带动下,村委干部纷纷跟进,看到村干部们带头拆自家房子,村民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一决定。

但在起初,李绍亮对于打造高端民宿并没有太大信心。他说:“人家房子之前租得好好的,一年也能挣五六千。现在去动员人家说把房子给我们公司化运作,一年能挣三万,很多人都不相信。到时候老百姓拿不到钱怎么办?”

在2014年底,第一批民宿顺利竣工,出租房子的村民拿到了钱,这给村子里的许多村民带来了信心。一些前期没有参与民宿改造的村民,看到有保障也纷纷加入。经过紧张的建设和改造,2015年初,仙居崂山民宿正式开门迎客。首批游客的入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每个院子的村民都获得了三万元的收益。这一成果不仅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加入民宿产业。“老百姓拿到钱了,有公司愿意进驻了,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下了。”李绍亮感慨道。

仙居崂山民宿(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居崂山民宿(记者拍摄)

随着民宿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李绍亮意识到标准化管理和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外出学习时,南方先进的民宿服务标准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务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东麦窑后,他便主动与青啤文旅合作,推动建立了由业界专家领导的管理团队,负责制定服务标准、客户关系管理及日常运营管理,确保每家民宿均能提供高标准服务。

同时,村委会引进知名民宿品牌,以提升东麦窑的市场竞争力。短短两年间,仙居崂山、瑜上山间、美伦仙居等三家品牌民宿相继入驻东麦窑村。“品牌集聚效应的彰显,无形之中也推动了我们民宿产业的发展。”李绍亮说。

除了仙居崂山、瑜上山间等品牌民宿,东麦窑村还吸引了许多个体私营民宿入驻,构建了多元化的民宿生态。郝女士是东麦窑村内雅新轩民宿的老板,从选址到装修,再到开门迎客,整个过程全都由她亲力亲为。“我们是陕西人,之前在武汉做过旅游,对这一行比较熟悉”,郝女士告诉我们。

“我们一家人是在2020年底决定来这里的,孩子刚好大学毕业,我们就想为什么不去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呢?”经过精心考察,他们坚定地将东麦窑村选为理想之地。“刚开始并没有太多地接触村领导,但他们对于发展民宿业态是持支持态度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郝女士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乡村风貌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

个人民宿老板郝娜(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民宿老板郝娜(记者拍摄)

民宿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郝娜坦言,雅新轩民宿初期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昂的装修费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疫情爆发时,我们甚至想过放弃。” 初期,他们邀请了梦想改造家团队对民宿进行改造装修,仅设计费就高达20余万。就在民宿开业之际,疫情突然爆发使得游客数量锐减,先前投入的资金难以平衡。

但幸运的是,在村委的及时援助下,他们逐渐走出了困境。村委不仅协助他们办理了难以获取的民宿营业执照,还在疫情期间协助处理隔离、防疫等问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吸引更多游客。慢慢地,郝女士的民宿扭亏为盈,她也逐渐找回了创业的信心。

谈到民宿的客源,郝女士说:“村子旺季的时候很火,一般没有订到品牌民宿的游客会选择来我们这住,或者去一些村民自主经营的民宿,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在采访中,郝女士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无奈,他们的客源和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村里其他民宿难以抗衡,收入也不甚理想。

对这些个体经营者来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是一大挑战;而对于东麦窑村,实现品牌民宿与个体经营的共赢共存也是未来前进的方向。李绍亮在采访中表示,村委将继续加大对个体私营民宿的支持力度,推动民宿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同时,他们也将积极探索和创新民宿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整个村落的民宿品质和服务水平。

民宿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退捕的渔民转型成为民宿保安管家,妇女们则成为民宿保洁员。王德山就是其中的一员,如今在仙居崂山民宿担任保安,谈到现在的生活,他开心地说道:“这比刷漆轻松多了,要感谢村子给我这么好的工作。我媳妇现在当民宿保洁,赚得也不少。”村民们积极参与产业转型,极大地改善了生活。

此外,民宿产业的壮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们开设的渔家宴生意兴隆,成为新的创业致富途径。这些变化不仅赢得了游客的青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发展民宿吸引游客,优美整洁的环境必不可少。然而,当提及起东麦窑村曾经的环境时,村民李振邦却连连摇头叹息,“以前垃圾没有定点投放的位置,我们都是随便倒在门前的土堆里。那会有句话叫村民家门前有三大堆:坟堆、草堆、垃圾堆。”

这就是东麦窑村曾经的脏乱环境。李振邦描述说,垃圾满天飞,路边的水沟被垃圾全部塞满,路边堆叠着村民们随地乱丢的破被子、破枕头,风一吹,水沟的恶臭味伴随着被子里的棉絮漫天飞扬。垃圾越堆越多,也很久才清理一次,天气一热,味道就散开来了。

曾经的东麦窑村(图源村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东麦窑村(图源村志)

面对这一现状,东麦窑村委干部们深刻意识到,这不是东麦窑村应有的环境,也不是东麦窑村未来发展可持续的长久之计。若想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前来,必须首先改变村庄的环境面貌。

于是,村委干部们下定决心,投入六千万元资金改造祖祖辈辈世代生存的小村庄。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外地“取经”,村委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整治垃圾、绿化环境、亮化街道、硬化路面、修建污水处理站、推进环保节能型地源热泵冷暖联供项目、修建停车场……这些举措不仅美化了村庄的环境面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为村庄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村容改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村委接连遭遇了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困境。李绍亮说:“在资金方面,我们采取了多方筹措的方式,积极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和申请项目资助,为改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面对人才匮乏的难题,村委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村委通过举办座谈会、宣传活动等方式,积极加强社区宣传和参与,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改造过程中来,共同推动村庄的改造与发展。

面对垃圾泛滥、村民们环保淡薄的现状,以李绍亮为首的东麦窑村两委干部们奖惩并施,将卫生状况与村民们的福利水平挂钩,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重新设置包括可回收垃圾、有机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垃圾桶。垃圾分类的推广并非易事,但村委的坚持不懈和村民的逐渐配合,使得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东麦窑村的村民们已经习惯了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投放垃圾,而社区垃圾车也会及时将分类好的垃圾运走。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也为后续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便利。

“我们还设立了志愿服务小队,村民可以自发参与定期的垃圾清洁工作,之后去积分超市兑换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李绍亮向记者介绍。村委结合村规民约把各项涉及卫生环保的内容细化为积分指标,对村民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物质奖励。

“现在我们都要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说实话还怪麻烦的嘞。”李振邦告诉记者。如今的东麦窑村,全村没有一个垃圾桶,地面上也难见到一片垃圾。村民必须在每天上午7:30-8:00和下午17:00-18:30两个时间段投放垃圾,随后社区的垃圾车会按照垃圾的种类打包分类运走。

在环保方面,东麦窑村还面临着另一大挑战——森林防火。“村子的后山有一千多亩山林,是森林火灾的高危地带。所以我们在护林防火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确保村民和游客的安全。”李绍亮说。

东麦窑村三面环山,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村子里的火险高发期,游客的不慎丢弃的烟蒂、村民祭祖时焚烧的纸钱,都可能成为山火的导火索。为保护山地和绿化环境,村委对此高度重视,建立了专职护林防火队,全天候轮岗看护山林。护林员们不仅负责日常的巡山工作,还要在火险高发期加强警惕,确保村民和游客的安全。社区现在拥有专职护林防火队员5名,24小时轮岗看护山林。

李善举是村子里的一名护林员,“我来这工作四年了,主要是离家近、收入也不低。”四年前他应村子里的就业安排,过上了早7晚5,全年无休的巡山护林工作。“我们都是按照网格划分片区的,村委干部定期也会山上巡防,尤其是在火险高发期。”每年的十月份到次年的五月的火险高发期,护林员和村委们更是无时不在为村子的生态和村民的安全担当“哨兵”。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守护着东麦窑村的山林。

东麦窑村护林员(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麦窑村护林员(记者拍摄)

在东麦窑村两委带头与村民们全力的配合之下,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脱胎换骨,转变为了今天风景宜人、山清水秀的全国旅游生态模范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体验淳朴自然的农村风光,东麦窑村的蜕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典范,未来,东麦窑村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游客的体验感,打造更加美丽、和谐、繁荣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