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困境与矛盾

转型中的困境与矛盾

青岛因其辽阔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享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发展条件。据统计,青岛市现有渔业村(社区)236个,渔业人口183618人,渔业从业人员109979人。在如此庞大的渔村基数之下,渔村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生计,更是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由于渔业资源枯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渔民的收入早已不如从前。随着禁渔令的发布,青岛渔村不得不尝试转型,许多传统渔村开始尝试发展旅游业,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然而,转型并不只是盖几间房子那么简单,东施效颦、千篇一律的改造方式可以让这些小渔村短时间内盈利,却难以长期存活下去。当前青岛渔村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困境与挑战。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王树声表示,“在渔村探索乡村旅游道路的当下,传统渔业所依赖的资源、设施和人力并不完全适应旅游业的需求,这意味着渔村需要重新调整和利用现有资源,而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耗力,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青岛许多渔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业需求,在影响游客出行体验的同时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渔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王树声向记者介绍,“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商业开发,是摆在渔村面前的一道难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传承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商业化开发不足,以渔村原有的条件,既无法带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也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而商业化程度过高,破坏了乡村纯朴的天然景观,也失去了渔村吸引人的核心要素。

进退两难,成为当下许多渔村转型过程中的艰难现状。

成功背后亦有挑战

成功背后亦有挑战

在渔村转型的浪潮中,青岛地区的多个村庄依托自身优势,在实现渔业到旅游业的产业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除了上文提到的东麦窑村,位于崂山周边的青山渔村和上洄村也是青岛地区渔村转型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渔业向旅游业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各自探索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青山渔村主要依托“景社”融合新模式,发展沉浸式旅游,成功将村民独特景观和文化特质纳入旅游资源中。同时,核心区域保留12处古建筑遗迹,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旅游特色,带动了村庄的全面革新。

上洄村以“非遗文化+乡村旅游”模式为主,利用地理优势与国家4A级的茶山风景区及桃源养生谷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丰富的旅游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非遗文化主题村。

东麦窑及西麦窑俯视(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麦窑及西麦窑俯视(记者拍摄)

然而,成功背后亦有挑战。虽然当下青岛地区渔村产业转型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横向对比下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长远发展。

一方面,许多渔村的民宿在服务项目、装潢风格以及客户体验方面缺乏特色,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的产品,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从徐州前来游玩的张女士便说:“从网上搜到的青岛渔村民宿照片都大差不差,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入住。”

许多民宿主在打造新旅游产品时,倾向于借鉴成功案例,但却未能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特性和自然资源,这使得他们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许多渔村转型只发展了民宿产业,对于村内环境治理、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举办特色节日做得都不够。

“东麦窑村也有这个问题。”王树声向记者介绍道,“它现在民宿搞得非常好,但旅游产业还是局限在食宿上。一些新兴旅游产业有待开发,产业链要继续延伸。”

尽管东麦窑村村委多年来一直规划发展婚纱摄影、海上观光旅游、沙滩音乐节等项目,但至今未能真正实现落地。在离东麦窑村不远的崂山湾婚拍驿站,纯手工打造了一座原石城堡——赵氏城堡,以独树一帜的欧式城堡风格、依山面海的位置优势成为婚拍旅拍热选地。2023年驿站共接待婚纱摄影新人约一万多对,营收超过500万元。可见,东麦窑村需要聚焦于某项新兴产业并发展出自身特色,才能在众多同质化的对手中脱颖而出。

此外,青岛乡村旅游产业链显示出较大的碎片化,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吸引力。东麦窑村仙居崂山民宿的工作人员李佳佳说:“我们都是从其他地方来的,这个村子附近的风景和文化我们也不太了解,我们只是负责办理民宿的相关事宜。”

尽管青岛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未能有效整合进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导致旅游体验缺乏深度和连贯性。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亦有待提升,缺乏符合文化深度的解说和引导,减少了旅游体验的文化附加值。

东麦窑村内“仙居崂山”民宿指示牌(记者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麦窑村内“仙居崂山”民宿指示牌(记者拍摄)

乡村旅游发展道阻且长

乡村旅游发展道阻且长

针对以上当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验与挑战,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刘长才同志在采访中提出了部分对策与意见。

刘长才表示,当下完善文旅产业链,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为目标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乡村应在政府、企业与社区的合作下构建包含旅游开发、文化体验、住宿餐饮及交通物流等环节的协调机制,形成闭环的旅游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应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

农文旅结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以旅游宣传部门为首的相关人员应深度挖掘并整合当地农业、文化及旅游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同时,乡村旅游部门引进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和营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在此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并定期评估营销活动效果。

刘长才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供符合文化深度的解说和引导,增加旅游体验的文化附加值,以确保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岛乡村旅游业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面对当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乡村旅游转型仍任重道远。面向未来,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合作与努力,青岛乡村旅游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