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饮酒
千杯不醉的典故不绝于耳
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
对酒当歌
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
像诗仙李白
《旧唐书》认证的嗜酒之人
相传他的酒量超乎常人
喝完酒后也不会大醉
反而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
而且还有无酒不成诗的说法
那么,古人喝酒真的千杯不醉?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酒精度数的差异
中国古代酒的度数是随着朝代的演进不断提高的。古人所饮之酒,与现代高度酒精饮品大相径庭。
最初,由于缺乏蒸馏技术,酿造出的多为浊酒,度数仅在7-8度左右。这种酒,相比现代动辄40多度的蒸馏酒,自然让古人显得“千杯不倒”。
后来,随着朝代更迭,酿酒技艺也有了改进,出现了琥珀色的发酵米酒,唐代的酿酒技艺虽有所提升,但成品酒的度数通常在3-15度之间,少数能达到20度。
直到元末,随着蒸馏工艺的成熟,烧酒才正式粉墨登场,酒精度数有了显著提升。
这种高度烈性酒一经诞生,便逐渐风靡大江南北,并形成了浓香、酱香、清香等诸多香型流派。
古今度量衡的不同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里说的“斗”,是粮食的称量单位,今天的一斗大约是12.5斤重。而酒的密度0.8g/ml,约莫就是10升左右。
这样听起来好像很多,但是古代的度量单位和现代并不一样,古代的“斗”实际上是一种较小的饮酒器具,便于携带。
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玉斗就是酒杯。刘邦既然能把玉斗揣在身上,可见这斗并不大。
而且唐朝时期所饮的酒又是度数很低的酒,所以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古人饮酒的时间长
古代生活节奏的缓慢,使得饮酒成为一种悠长的享受。文人墨客常聚在一起,边饮边赋诗,享受慢生活的惬意。
酒家提供的杯子往往较小,加之酒的度数低,即使长时间饮用,也难以达到醉酒的状态。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古人在饮酒时更加注重品味与交流,而非单纯的酒精摄入。
所以,古人饮酒时间长也是酒量大的原因之一。
古籍修辞的夸张
文学作品中的夸张修辞,也是古人“千杯不倒”形象的一部分。诗人们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饮酒,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的“十觞亦不醉”,苏轼的“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这些诗句中的数字,往往带有夸张的成分,用以强调诗人的豪情与酒量。
古人千杯不醉的传奇,多源于那个酒精浓度相对较低的时代。对于热爱品酒的人来说,若能穿梭回元代之前,或许每个人都能体验一番古人所谓的"千杯不醉"。
在这些“千杯不醉”的佳话中
我们看到了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
也看到了古代酒文化的兴盛
对于善饮的古人来说
一杯绝世佳酿才是宴席的主角
双沟紫陶坊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以诸味协调、绵柔甘冽、尾净余长
的绝佳口感成为宴席主角
时至今日
这杯浓香佳酿已经成为
人们小酌享受,招客待友的不二之选
在品味双沟紫陶坊酒的同时
我们仿佛穿越时空
与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同举杯
共享那份豪情与诗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