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林石

广州地铁,可能正在想办法搞钱。

最近,广州地铁开放个人广告投放的消息登上热搜。

广州地铁官方广告平台显示,目前个人投放的广告包括380元/3天的分时销售电子屏、666元/5天的12封灯箱、999元/3天的全天轮播电子屏等不同产品。

用户可选择简历展示、生日祝福等不同的形式内容,涉及肖像权也仅需签署免责协议,可投放的区域包括了公元前、体育西等多个热门站点。

2023年,广州地铁营收创下历史新高,但由于政府补贴大幅减少,导致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降8.2亿元,最终只有2000多万元。

在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实下,广州地铁也必须学会自力更生了。

花式搞钱

广州地铁变身“大型整活现场”。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广州地铁出现生日祝福、相亲信息、求职简历等各式个人广告内容,相关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关注。

“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女孩!”

在广州某地铁站内,一则生日祝福的广告,每隔一分多钟,便会在地铁站内的环形屏幕上滚动显示,投放人江女士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广告,引起了不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女士与祝福生日的广告屏

无独有偶,吴女士的丈夫,也收到了同样的生日惊喜。

4月中下旬,吴女士选择了家附近的天河公园站为其丈夫投放生日广告,价位为一块灯牌666元,共有5天展示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给自己给家人在地铁打生日广告,还有人给猫咪在地铁站打生日广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人突发奇想,在地铁投放求职广告。花了1000元在珠江新城B1出口投了5天个人广告,大概2天内投放人的微信就被“加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告价格上,广州地铁传媒官方小程序显示,个人产品价格为380元至999元,投放时间包括3天和5天,投放对象包括分时销售电子屏、全天轮播电子屏和12封灯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户可选择不同地铁线路站点的各式电子屏以及投放周期,不少站点为多条线路交汇的换乘站或人流密集的市中心站,例如东山口、体育西路、广州东站、公园前等。

广州地铁传媒公司业务部人员表示,个人广告业务是今年1月才推出的,主要是面向于广大市民们的一种便民措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所以价格不会很高。相对To B广告,价格也大幅减少,所以相应的个人业务也不允许商业类客户来投放。

换句话说,个人广告业务,对于广州地铁收入而言,目前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不过,虽然价格不贵,但是这个事情本身却值得深究,广州地铁尝试个人广告业务,真的只是为了整活吗?

普遍亏损

广州地铁整活,可能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6月13日消息,广州地铁2023年全年运客31.3亿人次,时隔四年再度登上30亿人次的大关。广州地铁营业总收入也增加了18.4亿元至141.2亿元,创了历史新高。

收入上升,广州地铁的归母净利润却减少了8.2亿元,仅0.2亿元。其中,去年其他收益(政府补助)下降了9.58亿元、资产处置收益减少了14.84亿元,成为拖累利润的重要原因。

而广州地铁去年的广告业务收入仅为3.36亿元,仅占总营收的2.38%。但事到如今,蚊子再小也是肉,广州地铁也只能咬牙尝试突围。

广州地铁的现状,是全国地铁的一个缩影。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的全国29家地铁公司年报显示,其中25家营收上升,但有17家利润下滑。

列入统计的29家地铁公司中,营收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北京、成都和广州,营收分别是251.5亿元、218亿元、158亿元和141.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向来以赚钱能力著称的深圳地铁在2023年出现利润腰斩。2022年深圳地铁归母净利润为10.4亿元,2023年仅有5.5亿元。原因与深圳地铁利息费用上涨6.6亿元、投资收益减少约20亿元有关。

北京地铁的母公司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一骑绝尘地成为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位居其后的成都地铁利润为8.2亿元。

广州地铁与成都地铁分别实现了18亿元与40亿元的营收增长,成都地铁因此超过广州地铁位列第三,广州地铁则是利润下降8.2亿元至0.2亿元。

前四以外,16家地铁公司出现了利润下降,其余9家利润上升的地铁公司利润增加值均低于2亿元。

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事实是,随着疫情后人流的复苏,2023年29家地铁公司的票务收入均实现了上升。

其中上涨最多的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上涨近23亿元,深圳地铁上涨19亿元,广州地铁上涨14亿元,成都地铁上涨10亿元。

广州则是地铁票务收入最高的城市,运营/票务收入高达73.6亿元。位列其后的北京、深圳、武汉和成都运营/票务收入分别为68.3、55.5、41、39.1亿元。

统计范围内的29家地铁公司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地铁运营/票务收入低于10亿元。

运营/票务收入上涨、总营收普遍上升,但利润却出现下滑,地铁普遍亏损的背后一言难尽。

亏损背后的秘密

地铁公司们盈利与否,与财政补贴力度高度相关。

由于长期实行公益性的低票价,地铁公司的客运业务基本是亏损运作,譬如2021年西安地铁客运收入的毛利率为-47.01%,武汉地铁票款收入的毛利率为-38.78%,长沙的地铁运营毛利率为-87.88%。

来自地方政府的各项补贴,往往会成为地铁公司维持利润的关键。2023年,上述提到的29家地铁公司获得了约1000亿元的政府补助。通常在年报中,这些补助会以“其他收益”的形式呈现。

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全国29家地铁公司实际利润全部都在亏损。

以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为例,其收到的253亿元补贴中,包括了97亿元的运营亏损补贴、99.8亿元的轨道交通借款利息补贴、53亿元的轨道交通资产折旧及摊销补贴、2.1亿元的政府运营补偿-市域铁路。

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在2022年的一份发债说明书中就明确表示,“政府补助仍是公司盈利的主要因素”。

从历史上看,北京一直都是地铁补贴和亏损最大的城市。去年北京地铁获得了政府补贴253.4亿元,扣除这笔补贴,利润亏损达到了229.4亿元。

2023年,有21家地铁公司的其他收益实现上涨。出现下降的则包括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从去年的262.86亿元下降9.46亿元至253.4亿元,郑州地铁从75.68亿元下降19.08亿元至56.6亿元,广州地铁从12.94亿元下降9.58亿元至3.4亿元。

更惨的是,即使政府补助上涨,还是追不上运营成本的上升。

客流量的大幅上涨会带来直接的运营成本提升。2023年,中国内地59个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出行人次高达177.28亿,同比上涨52.66%。广州地铁去年的客运人次高达31.4亿,同比上涨了32.8%。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2023年全国城轨交通平均每车公里运营收入17.61元,同比减少1.71元,平均每人次公里运营收入0.92元,同步减少0.63元;平均每车公里运营成本34.43元,同比增加了3.36元,平均每人次公里运营成本1.74元,同比减少0.45元。

一降一升之间,地铁运营的收入远未能覆盖成本。

与此同时,各地地铁公司在建的地铁运营线路仍然需要巨额且长期投入。广州地铁去年完成的地铁项目投资金额就高达306.53亿元。

根据上述报告,2023年全年在建的线路总长高达5671.65公里,在建项目的可研批复投资高达累计高达43011.21亿元,以此计算的每公里建设成本高达7.59亿元。

补贴不够花,运营成本高昂,TOD模式曾经是地铁公司们的致富法宝。

TOD模式即在在轨道站点进行高密度物业开发的模式,可通过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反哺地铁运营,港铁以此模式一举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之一。

在此之前,TOD模式也曾在国内大放异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2022年深圳仅拿到了5.3亿的政府补助,其站城一体化方面却获得了160亿元的收入,帮助深圳地铁登顶了地铁公司营收第一。

但到了2023年,TOD模式在房地产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也遭遇挑战。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武汉,2022年,武汉地铁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其他收益为0.87亿元,扣除补助,仍有14.83亿元盈利,也是当时公布的32个城市中唯一除补助净利润超10亿元的城市。

但2023年,武汉地铁出现了收入和利润双下滑,营收下降34.6亿,利润下降15.3亿,均为29家地铁公司中最高,主要原因即是“资源开发收入”大跌,由62亿元降至11.78亿元。

TOD模式也不灵了。

话说回来,广州地铁不是第一家努力搞钱的,更不会是最后一家。

今年5月,合肥地铁就在公众号“合肥轨道交通”上发布了个人广告投放的宣传内容。根据投放产品与周期的不同,价格在500元到24000元不等。

早在广州、合肥之前,北京、郑州、成都等多地的地铁公司都已开放了个人投放广告业务。

长远看来,在地铁公司们普遍增收不增利的现实下,类似开放个人投放广告业务的花式搞钱,可能会成为地铁的新常态。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29城地铁最新账本:谁拿补贴多、谁更赚钱》

新快报《允许个人投放广告,广州地铁秒变“整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