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消费市场,自然也诞生出众多工程机械巨头。根据《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峰会联合制作的“202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显示——

亚洲共有28家企业上榜(中国13家,日本12家,韩国3家),占比超过一半;销售额合计1047.52亿美元,占榜单总销售的43.3%,远高于以卡特彼勒、约翰迪尔为代表的北美企业(29.2%),以利勃海尔、沃尔沃建筑设备为代表的欧洲企业(2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5家企业跻身全球前十,日本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Komatsu) 稳居第二,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2%至256.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60亿元),超过徐工+三一重工之和,蝉联亚洲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宝座。

公开资料显示:小松成立于1921年5月13日,总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在中国、美国、比利时设有地区总部,员工总数约6.4万人。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非公路矿用自卸卡车、钢丝绳电铲、地下铲运机、平地机)、小型工程机械(小型挖掘机、电动叉车)、林业机械(伐木机)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松的前身是1917年在石川县小松市游泉寺铜矿设立的矿山附属机械加工厂——小松铁工所,主要生产自用的机床、矿山机械。四年后从竹内矿业集团分拆出去,并正式成立小松制作所。

创始人竹内明太郎是日本近代著名实业家,立志要改变当时日本工业落后的面貌,决定建设“以世界为舞台的小松”,并提出了“产品必须追求‘完美’无缺”“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要尽可能地高”“为了将来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惜代价”“将来在实现产品国产化后,应进一步探求产品出口的途径”等要求。时至今日,品质第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向海外发展等创业理念,仍在小松得以薪火相传。

从生产出首台450吨水压冲压机,到研制日本第一台农用拖拉机G40,再到推出日本首台推土机产品“小松1型均土机”,小松成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进入50年代,陆续生产出平地机、叉车、矿用自卸卡车、装载机等产品,往后发展,产品重心逐渐转向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卡特彼勒进入日本市场,小松遭遇严峻挑战,当时有人预言三年内它将不复存在。危急关头,公司提出了以核心零部件自研为主的“A计划”,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技术使用上追求领先,终于到了1970年,本土份额重回60%以上。

紧接着,小松开始向海外扩张,在北美、巴西、墨西哥、东南亚、中国、中亚等地设立工厂。他们以欧美为出口目标国,执行“B计划”提升大吨位产品质量,一度在美国市场上逼得卡特彼勒连年亏损。

如今,小松在全球拥有252家公司,60个生产基地,海外生产比例达到63%;55家销售公司,销售和服务代理店遍及150个国家和地区。2023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净销售额同比增长9.1%至3.8651万亿日元,营业收入增至6072亿日元,净利润增至3934亿日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56年,小松就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首届日本工业产品展览会,签订20台推土机出口合同。前期主要是整机出口贸易,到了70年代末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签订履带式推土机技术合作合同,进行技术转让合作。从90年代中期起,小松开始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江苏常州和山东济宁建厂,进行本地化生产。

目前,落户山东济宁高新区的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定位为小松液压挖掘机和零部件的全球供应生产工厂,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液压挖掘机和重型卡车1万台,产值逾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