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浪、洪水、风暴……

极端天气是天灾,还是人祸?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 用新科学探寻气候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愤怒的天气》

Wütendes Wetter

[德] 弗丽德里克·奥托(Friederike Otto),

[德]本亚明·冯·布拉克尔(Benjamin von Brackel) 著

宋娀 译

定价:58.00 元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ISBN: 978-7-5217-6202-0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过去的2023年充斥着各种罕见的极端天气。春季,云南遭遇冬春连旱,北方沙尘频发;夏季,台风北上引发京津冀暴雨洪涝,北方多地气温再创新纪录,南方遭遇特大暴雨;冬季,寒潮伴随大范围雨雪席卷我国,局地气温骤降。而回顾过去几年,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华南干旱,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南方14省市干旱,这样的极端天气近年来似乎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随着“百年一遇”“有记录以来最强”等字眼不断出现,有一个词也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

“全球气候变暖”

如今,气候变化不再是抽象的温度和海平面高度,而变成了种种具体的灾害;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某种现象,而是今天已经发生的事实。在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下,热浪、暴雨、风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多地变得日益频繁和强烈,也同样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从巴黎气候协定,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一次又一次被摆上国际会议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极端天气频发不只是偶发事件,而是气候失控的开始,一场全人类严峻考验的序幕。

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什么?

了解灾难的成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2014年,几位科学家创立了世界天气归因项目。借助归因科学,我们可以谈论当下的天气,追溯导致天气事件的具体原因:热浪、洪水和风暴等极端天气究竟是一次天气事件,还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只有当我们对其进行归因研究时,人们才不再将灾难简单地视为“不幸”。

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能够认识危机,直面风险,迎接未来。

1

作者简介

弗丽德里克·奥托

曾任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主任,现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气候研究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执笔人之一。

2021年入选《自然》杂志“2021年度十大人物”,被称为“天气侦探”,《时代》周刊也将其列入“2021年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

本雅明·冯·布拉克尔

著名环境记者,常驻柏林,为《南德意志报》和《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撰稿。他是在线杂志Klimareporter°的副主编。

2

译者简介

宋娀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硕士。曾在欧盟委员会翻译总司接受培训并获得欧盟翻译培训证书,并曾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多年。笔译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科普及人文社科方面的题材,正式出版编著译著7 部,包括《爱欲之死》《建立边界感》《寻找丢失的钥匙》《圣经的故事》等。

3

编辑推荐

【我们怎么塑造天气?】

【灾难的真正成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如何加剧世界的不平等?】

【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什么?】

一个全球性重大挑战,一种新的革命性研究方法

天气归因科学——模拟过去,预测未来,用事实代替宿命论

归因科学是目前最先进的研究技术,该模型能够判断气候变化是否增加了热浪发生的可能性,准确计算世界各国、各个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份额,计算出气候变化什么时候受到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讲解的归因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将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等人为影响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的气候事件区分开来,明确人为影响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的气候事件有何不同,知道灾难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著名天气学者和环境记者联袂之作

--带你探究气候学研究的最前沿,了解这场气候学革命

--利用气候归因科学抽丝剥茧,看隐藏在平凡小事背后的宏大人类命题

精彩选摘

气候变暖与归因科学

气候变化是一个事实。我们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一点。1856 年, 美国科学家尤妮斯·牛顿·富特描述了温室效应,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但这一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40 年后,瑞典人斯万特·阿列纽斯证实了富特的预测,并量化了温室气体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进入20 世纪,人们通过观测发现,全球平均气温正在上升。早在1965 年,林登·B. 约翰逊总统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就发出了全球变暖的警告。最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将气温上升归因于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过量温室气体。

截至今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人人都知道,如果要阻止气温进一步上升,我们必须将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零(即净零排放)。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因为“知道”和“理解”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也因为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新的情况。全球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各大洲的气温都在上升。然而,我们并非生活在大陆平均气温下,而是生活在城市或乡村、热带地区或干旱地区、山峰之巅或山间之谷。在我们所在地区,我们必须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为该地区的发展和相应的气候适应举措做出决策。如果我们要降低风险,并使我们的社会经受住变化的考验,就需要首先了解本地的气候情况,再决定是采取重建、止损还是其他面向未来的应对措施。通常情况下,往往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因此,必须在受极端天气影响最大的地区,也是最迫切需要知识的地方积累知识。人们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

归因科学将极端天气事件与人为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例如,高温天气对2019—2020 年初的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场毁灭性的大火吞噬了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的生命、生活基础和生态系统。我们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Teams)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发生气候变化, 澳大利亚的高温至少会降低1℃,丛林大火发生的概率可能不到现在的1/2。气候变化也使导致火灾的天气条件发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生气候变化,这场大火所造成的破坏根本不会那么严重。

归因研究的第二个目标直接指向责任方:作为科学家,我们可以向那些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企业和国家追究责任。基于我们的研究,工业碳排放企业的碳排放份额与特定气候影响的关联被揭示了出来。基于我们提供的证据,法院可以对有关碳生产者采取有效的法律行动。有了我们这个新方法,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再仅仅是那些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户外工作者以及无力承担保险费用的人,也就是那些从化石燃料社会带来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中受益最少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些没能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这些人以为他们可以置身事外。中学生和大学生取得了科学家和活动家几十年来都没有取得的成就。一年多前开始,他们走上街头,即使在因疫情被封锁的时候,他们也找到了表达抗议的方法和手段。他们的动力来自合理的担忧,即在疫情危机之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可能从议程中被抹除。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走上决策者的位置。

青少年已经承担了很多责任。他们告诉世界,为什么现在是危急关头,为什么我们要立即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我们必须走气候中和的道路。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关乎社会、政治和哲学层面的问题,也是关乎责任的问题。如果将全世界视为一个大的社会,那么改变它并不是科学层面的问题。但是,只有当所有决策者都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才能应对这种变化。气候变化加剧了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我们必须为不平等而战。自我的书出版至今,这一点没有改变过。

文章来源:见识城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