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一场重大的改革在当时中国的秦国悄悄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正是商鞅变法创建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改变中国历史走向,使古代中国由贵族政治转为皇帝政治,也使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成为世界上最繁华和万国来邦的“天朝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看看商鞅变化的具体内容,为什么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奠定了古代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

西周分封制的缘由

我们看看商鞅变化的背景。商鞅变化发生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之前,古代中国沿袭是西周的贵族分封制,与古代欧洲封建社会的采邑制是有非常相似。

贵族分封制,乃是西周的统治制度,使周朝的统治延续了差不多八百年之久。分封制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建立了西周,定都于镐。为了方便管理广袤无垠的国土,周武王就分封土地给同姓王室子弟、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等作为诸侯统治各个地区。如周朝开国功臣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封国是齐国,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杞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的分封制可以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只有天子可以用九鼎八簋,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等。诸侯在被分封的国土里,也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给士。每个诸侯都有各自官员,建立武装部队,征派赋役等。

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诸侯,如众星拱月一样,团结和守卫在周王的周围。受周王分封的诸侯,不仅要定期到朝廷拜见周王,朝觐述职,交纳贡赋和随从作战等。

分封制的目的

所以,在古汉语中的“封建”原始涵义,就是分土封侯。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各个诸侯拱卫天子。实施分封制的目的,就是使百姓“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所以,分封制讲究权责统一,诸侯王除了享受权利之外,他们也需要承担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分封制的存在,带有早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性质,也是西周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行政管理方式。作为诸侯国,不仅能控制当地的军事力量,也能代表周朝宗室管理地方。虽然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政,在封国内拥有军、政、财权等,但比起商朝部落诸侯的制度,对宗主周天子臣属关系更加密切。

可以看到,西周的分封制,非常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采邑制。分封制一直沿袭到春秋战国时候。西周的周王就想凭借着靠着血缘亲属、战功大小和可信任程度来划定政治等记,达到部族的团结和维持统治权的长久,构成贵族内部的等级阶梯,达到维持社会稳定之目标。

分封制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

东周时候,伴随着周天子的实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的崛起,进入了诸侯国混战的春秋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一直到战国初期,沿袭着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虽然使诸侯分裂,战争频繁,却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段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绽放,儒家、道教、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华夏文化大放灿烂,基本也定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

在多元文化思想流派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曾现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再加上春秋战国时候诸侯国混战,必然带来军事战争的演变,对古代战争史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也成为后来中国古代战争史的重要部分。

春秋战争时期的分裂局面,使得诸侯国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形成一种多元又稳定的政治格局,为中国政治体制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想象,如果照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模式,说不定古代中国也像古代欧洲一样,小国家林立、城邦林立、战争频繁。古代中国,说不定是多元文化,不会出现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商鞅变法的发生背景

但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却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使中国由西周权力分散的分封制,走上了中央集权

我们看商鞅变法发生的背景,是在战国时候,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自然也要求废除西周贵族制度。各个国家为了在诸侯争霸中取胜,自然也掀起了变法和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濮阳杨阴一带)人,又称卫鞅。他大概出生在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由于对秦国变法有功劳,被封为商君,史上称为商鞅。商鞅一直信仰韩非子的法家学说,要求变法,实行法治。

正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看到位于秦国位于西北边陲,虽然拥有一定实力,却在诸侯国的竞争中处在劣势

如秦国位于陕西、甘肃,位于远离中原文明的西陲边境,沾有很多西戎习气,过着半游牧半封建的生活,沾有少数民族的陋习,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要落后于中原各个国家。于是,为了在诸侯争霸中获胜,秦孝公下决心广纳贤才,颁布了《求贤令》,力求变法图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排斥众议,提倡改革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于是就离开魏国到秦国去。当秦孝公召见商鞅,询问治国之道时候,商鞅也明确指出,只要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死守旧制度。所以,商鞅就建议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秦孝公也非常赞扬商鞅的主张,做商鞅变法的坚定改革者,任命商鞅为秦左庶长(掌握军政权的大官),以便能大刀阔斧开展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改革都是改变原有的制度,对利益重新分配,商鞅变法激起了分封制既得利益者——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却依靠秦孝公的支持,力排众议,颁布了变法方案。

商鞅知道自己的变法,就是要与秦国所有老世族为敌,成为所有秦国旧势力和贵族们的公敌。他依赖除了秦孝公之外,就是秦国老百姓了。因此,他必需取信于民,自然在国都市场南门立木,取信于民,令老百姓树立起对变化活动的信任。

商鞅变化的目的,就是使秦国在战国环境中强大起来,能战胜其他诸侯国。为此,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富国和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的经济内容

商鞅认为,为了使秦国富裕起来,应该把分封制下分散的贵族权力变为统一的重要集权制,把权力仅仅朝着君主靠拢,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必须建立一套不同于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同时,必需改变分封制下的贵族等级制度,让平民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贵族。为了使国家机器有效运转,商鞅也弘扬法治思想,以法制约束一切,避免任人唯亲。

于是,商鞅变法第一步就是要废除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也是奴隶主贵族可以世袭掌握特权的制度。商鞅变法就是把井田制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借此激发生产积极性。

为此,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在秦国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就是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提高农业的认知度,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农业生产之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商鞅变法主导下,秦国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和分配,贵族的封疆(大田界)、阡陌(小田界)被全部打开,废除奴隶主贵族对土地的占有特权,确立以军功爵位重新分配土地的原则,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勤者多有田”的原则。同时,确立以土地自由买卖的方式,承认土地的私有属性。

之后,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奖励耕战的原则,根据粮食产量换算成相应的军功授予爵位,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人赋税和劳役。同时,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样,通过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地主经济的地位。通过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激发了民众耕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发展,破除了贵族“不劳而获”的特权和懒惰思维。

商鞅变化的军事改革

在军事上,商鞅也废除了军队的贵族特权。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官职都被贵族世家垄断,平民子弟无论立下什么功劳,也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商鞅变法正式建立了以军功授爵的制度,平民子弟只要在战场上为国家立下军功,就可以授予相应的爵位,功劳越大爵位越高,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也不能世袭祖先的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商鞅变法中确立了二十个爵位等级,普通士兵只要积累军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以及与爵位对应的田宅。如普通士卒在杀敌中获得甲士首级一颗,可赐予爵一级、田地一顷、宅地九亩、奴隶一人,还可以担任军队或朝廷的官职等等。

爵位还可以被用来免除劳役和抵罪:不同的爵位还可以享受不同标准的“传食”待遇,如三级爵位的士兵享受的伙食标准是每天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一盘、羹一盘。只有两级爵位的士兵则只能吃粗米。至于没爵位的士兵大约只能填饱肚子。

这样,军功爵制充分调动了秦国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秦军也就是靠着军功爵制战胜六国,一统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变法的政治改革

政治上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制定法律和统一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同时实行连做法和轻罪重罚政策,使社会秩序井然和国家安定,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文化内容

文化上,商鞅变法主张一夫一妻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改变当时社会风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商鞅变化的意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使秦国在短短十五年时间内,从边陲小国变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也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商鞅变法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使古代中国由贵族政治转向了皇帝集权。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也照搬实施了商鞅变法的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虽然秦朝灭亡,随后的朝代也沿袭着商鞅变法的法家思想,皇帝中央集权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历史主流,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于西方国家,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一样的分裂动荡,但统一和中央集权依然是主流。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使古代中国领先世界

所以,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国家虽然是封建社会,但制度却是不一样。可以说,古代中国是皇帝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古代欧洲封建采邑制,乃是与西周相似的贵族分权制度。但就是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使得古代中国能够一直傲视于世界。

从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央集权制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能使古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的世袭特权。之后历朝历代的举荐制、科举制的存在,破除了贵族特权,使得社会底层平民通过自己努力,也能逆袭为社会上层,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第二,地方长官不再是家族世袭,却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去管理,有效避免地方门阀氏族做大做强,避免了地方贵族的封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君主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避免战乱频繁,能集中力量干大事,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元交流,团结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央集权带来古代中国繁荣

相反,古代欧洲由于贵族分权的领主制,这也使战争频繁。如英法百年战争、布匿战争、俄土战争基本都维持了百年之上。但中国每一个朝代都能维持差不多三百年大一统的和平局面,这也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人们可以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文化事业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一千七百多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是世界上最富裕、强盛的国家。

同时,也是因为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才带来了古代中国文化繁荣。如古代中国是“天朝大国”,万国来邦,大量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引导了东亚世界。中国领先世界的四大文明,为欧洲带来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大航海时代。

因此,在工业革命没到来之前,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是符合古代中国实际情况,为古代中国带来了安定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繁荣,使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虽然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落后于工业革命时代。但即使到现代,世界各国也普遍采用了郡县制的优秀做法:考试选拔、流官管理、中央集权,这也是因为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对于国家稳定和统治有诸多好处。所以,凡事都需要去粗取精,对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好坏,我们必需一分为二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