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友说,他时常会梦见那一幕:“他们的人陆续从山崖后冒出来,黑压压挤满了河滩……”

四年了,那是1461天前的战斗。

2020年6月15日,中国边防史上永远不能遗忘的一天。

加勒万河谷,蓄谋已久的大批敌军仗着长棍与盾牌蹚水越线,祁发宝团长带着寥寥数人前出谈判,他伸开双臂阻挡敌军的画面,铭刻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黑夜,祁发宝血染河谷,身负重伤;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位战友壮烈牺牲。

那场战斗中——

团长祁发宝,42岁;

营长陈红军,33岁;

列兵陈祥榕,19岁;

班长肖思远,24岁;

班长王焯冉,24岁。

对方用钢管等发起攻击

战友们誓死不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持续至夜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焯冉为救战友,牺牲在冰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祁发宝团长身负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红军烈士骨灰“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你一定还记得,一定要记得。

四年了

烈士肖思远的父母

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前的6月21日上午,肖妈妈接到乡里打电话,说孩子受伤了。

6月22日,肖思远父母坐飞机赶往部队。临走前,肖妈妈买了思远爱吃的果冻,还带了一矿泉水瓶家乡的土。

可最终,她只是看到“四个孩子一排在那躺着……”

肖妈妈守着儿子一晚,将家乡带来的土洒在思远身边。临走前,高原上下起了大雪。

四年了,想起这些依然会泪流满面。

那时的微博热搜

你还记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名烈士的雕像

安放在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陈祥榕烈士的墓前,依然摆着他最爱吃的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祥榕的墓前总是放着橘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博展出的陈祥榕的信件

他曾两次给妈妈写信

却都只写下抬头“亲爱的妈妈”

就再无落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陈红军烈士的儿子该上幼儿园了。

孩子有一天还会知道,他的父亲是“卫国戍边英雄”,是“七一勋章”的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清明

三岁多的“小红军”

在烈士陵园安慰奶奶“不要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王焯冉的奶奶依然不知道孙子已经牺牲。

77岁的她瘫痪在床,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时常会对着手机里王焯冉的照片,喊道:“看见二兵(王焯冉小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焯冉牺牲前写的诀别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已经入伍两年。

已是上等兵的他,在“杨根思连”服役,他发誓:“宁可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荣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头上的伤疤依旧清晰。他张开双臂,以身阻敌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代中国军人的精神图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依然飘扬着五星红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从未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士的名字与故事

边关的山河记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过去多久,请记得他们,记住他们的勇敢与牺牲。

up主“百万填词”在为烈士们创作的《雪山画》中,这样写道——

画一对母子相拥轻抚勋章

逢人就笑总爱提我儿勇闯

画一对父子相伴垂钓湖旁

等鱼儿上钩便叫成长

画一双恩爱情侣厅堂厨房

亲手所烹不过是三菜一汤

画一位鲜衣少年意气风光

把呼号再喊得清澈嘹亮

画一夜星斗营盘灯火千帐

不许寒风熄灭任一盏光

画一轮艳阳高照灿烂面庞

只待齐齐整整归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哨位君

素材来源:央视军事、新华网、央广军事、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