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6月14日电(记者杜一方、王美祺)从6月5日至6月12日,来自美国艾奥瓦城高中的11年级学生布罗迪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其间,18岁的布罗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之前仅从世界历史课和媒体上有些了解,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其中一站是河北。今年是河北省与艾奥瓦州缔结友好省州41周年。作为中方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一部分,布罗迪等一行50余人组成了此次美国艾奥瓦州中学生“友谊传承”研学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美国艾奥瓦州中学生“友谊传承”研学团的学生们在上中文课(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研学期间,美中学生“一对一”结对。与布罗迪结对的是同样18岁的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索胜开,对方流利的英语让他放松不少。

最先给布罗迪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场名为“中国印象”的民族交响音画晚会。抵达中国的第三晚,这场精心准备的欢迎晚会在石家庄市怀特艺术中心上演,表演者是索胜开的同校学生们。

观众席上,布罗迪看得非常入迷并不时发问。“不是只有4个季节吗,难道有24个?”布罗迪感到困惑,索胜开耐心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他听得兴趣盎然。

“历史文化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近半小时的演出中,中国同龄人精湛的舞台表演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令布罗迪和同伴们连连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美国艾奥瓦城高中学生布罗迪在上乒乓球体验课(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端午节临近,当地准备了一系列特色传统体验项目。听说要制作节日专属美食,美国青少年跃跃欲试,穿上围裙、袖套及头套,围观制作粽子的正确示范。

当问及对哪些中国文化感兴趣时,布罗迪脱口而出“中国美食文化”。在前往中国家庭体验生活时,他自告奋勇炒了一盘虾仁黄瓜,还和索胜开一起包饺子。

“我非常喜欢中国菜,美国的中餐和这里很不一样,中国不同地方的食物非常不同,但也惊人相似。”布罗迪的同学诺拉同样被中国美食吸引。

在一堂学习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中文课上,布罗迪和同伴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解端午节背后的故事,诵《离骚》名句。“我喜欢粽子和龙舟。”到了交流环节,坐在第二排的布罗迪努力发出了近乎标准的汉语发音,如愿拿到节日礼物——香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美国山谷高中学生娜斯拉(左一)在上汉字书法课(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中国和美国很不一样,但这里让我有种家的感觉。中国学生特别友好,交流合作毫无障碍,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青少年。”诺拉对散发淡香味的香囊爱不释手,并系在红色斜挎包上。

太极扇、香囊、龙舟剪纸和汉字书法等手工体验课大受美国学生欢迎。书法课上,文房四宝整齐摆放,伴随古风纯音乐,书法老师从书法起源和握笔姿势讲起,并播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书写教学视频。

还没等讲解完,娜斯拉便迫不及待地挥毫泼墨。她告诉记者,汉字有着独特魅力,中文老师教过如何练习,但她总觉得不过瘾。书法老师樊乐一笔一画地指导娜斯拉,并对她的进步速度感到惊讶。

“我母亲教过我端午节传统文化,但从未实地感受,这次还体验了一些妈妈从未告诉过我的事物。”15岁的凯兴奋地展示着花费近一小时制作的龙舟剪纸。他的母亲来自北京,父亲是美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美国艾奥瓦城高中学生学习包粽子(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6月10日的石家庄太平河畔,观看劈波斩浪的龙舟赛后,布罗迪拿起船桨,登上龙舟,感受节日气氛里的“中国范儿”。

“不少同学是第一次到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因此不知疲倦。”在随行的山谷高中老师塔玛拉看来,这次经历有助于美国学生深入了解中国。

6月11日,布罗迪一行来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感受历经600余年沧桑的紫禁城,不少人从午门到乾清门一路拍照留念。凯驻足在太和殿前感叹道:“历史文化蕴含在这一砖一瓦中,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完成这般壮举。”

许多中美同龄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还在河北正定“中美友谊传承青年林”共植友谊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美国艾奥瓦州中学生“友谊传承”研学团的学生们体验汉字书法课后合影留念(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我认为民间交流对国家间的关系非常关键,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我们作为学生来到这里,对于中国的了解将伴随成长而增长。”布罗迪希望回国后能与中国朋友保持联系。

临别,布罗迪用力拥抱了索胜开,并递给他一块彩绘布作为礼物,上面绘着象征艾奥瓦州的一只雄鹰,还有当地特色建筑和著名景点。之后,带着索胜开初见时赠送的大熊猫玩偶,布罗迪返回了大洋彼岸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