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一则关于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17岁女生姜萍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只是一个中专在读生的姜萍同学,以惊人的毅力,花了两年的时间自学高等数学课程,在参加阿里全球数学竞赛中,击败了一众来自名校的数学专业选手,以93分的高分获得了全球第12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进入了决赛,她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女生。

姜萍的努力和获得的优异成绩,令所有人刮目相看,震撼了无数的网友,打破了人们对中专生的刻板印象。

01 打破偏见:女生也能学好数学

在传统观念中,数学似乎是男生的天下,在不少父母的眼里,女孩数理化就是不如男生。在高等数学领域,女生更是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挑战。

但姜萍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偏见,她在老师的支持下,自学了高等数学和偏微分方程等课程,并在竞争激烈的阿里全球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向世人证明了女生也能学好数学,颇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姜萍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女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在自己的热爱和兴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02 逆袭中的教育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姜萍的成功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相关新闻报道,姜萍从初中开始就对数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即便是在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她也从未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一直保持了对数学的敏锐和兴趣。

在兴趣的驱使下,姜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甚至深入研究了偏微分方程,享受在解题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探索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再好的千里马也要遇到伯乐,姜萍的成功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老师的引导和支持。

王闰秋老师正是看到了姜萍在数学方面具有天赋,才向她推荐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教材,并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学习,最终成就了姜萍。

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王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姜萍同学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天赋,为此,王老师不仅提供了适合姜萍学习的教材,还在精神上给予她坚定的支持。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姜萍提供了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这也提醒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需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03 对“个性发展”和“通才发展”两种教育模式的思考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培养通才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免顾此失彼。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除了极少数站在顶端的样样都精通的“六边形战士”之外(超级学霸),大部分孩子原本的专长和潜力大概率要被埋没和牺牲,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均衡各学科分数的上面,其结果就是总体发展显得中规中矩,既不会差到哪里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是因为,当下中高考主要是用考生的所有科目的总分高低进行录取,这看起来很公平,但这样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偏科的学生来说就很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姜萍身上的特质来看,显而易见,她是典型的专才,数学能力超强,但偏科严重,导致她的中考总分不高(个人推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注定上不了重点高中,如果后期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她自身的拼搏努力,她或许就只是一个平庸的中专生罢了。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即使发现孩子身上的某项专长和潜能,也不敢冒险让孩子放弃走全面发展的道路。道理很简单,某些专长和潜能再厉害,也不能取代所有的学科总成绩。一旦总分达不到普高的录取条件,基本上就意味着孩子在将来没有什么可回旋的余地。

只是姜萍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优秀,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是名校出身的姜萍同学居然在高等数学领域上“玩得”风生水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站在了全球数学竞赛的舞台上,跟来自清华、北大、麻省理工、剑桥等名校的数学高手们一起比赛,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姜萍那样具有学科特长的同学在现实中当然不止一个,只是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无法脱颖而出。

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一条“打破总分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路子。换言之,就是不能再用单一的总分标准、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的学生,否则会耽误了那些潜在的天才生。

目前有部分高校实施了强基计划,在不违背公平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将姜萍同学纳入强基计划的破格招生对象,看看能不能达到破格录取的标准。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耽误了那些“偏才”“怪才”,造成人才的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坚持与专注:通往成功的关键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投入并非易事。然而,我们从姜萍的经历中,看到了一个不被传统路径所束缚、坚定追求梦想的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持与专注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姜萍在准备数学竞赛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学习和做题。她虽然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对数学的热爱。

而这份对数学的热爱,促使姜萍在课余时间不断钻研高等数学和偏微分方程等复杂课程,她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达到的数学高度,这背后的坚持与专注可见一斑。可以说,她的这种专注力和毅力,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

姜萍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专注才能达到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姜萍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不拘泥于传统,不局限于体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让他们在自由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光芒。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希望有更多的姜萍能够被发现,“点燃”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