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余杏 王见湘)近日,中南大学发布了关于征集研究生校企联合创新项目的指南,67家企业带着124项技术难题“放榜”。中南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生李云贵立马“揭榜”,他说:“这个项目和我目前研究的方向非常契合,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与中药相关,刚好看到有企业发布了相关指南。”

这不是中南大学首次“放榜”。据悉,从2020年开始,学校就以项目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创新。截至目前,共有385家企业提出项目指南955项,项目资金共计5000余万元,吸引了大量研究生“揭榜”,参与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学校目前有研究生2.6万名,他们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戴吾蛟告诉记者,要全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让他们参与到项目中做研究。

早在10多年前,中南大学就设立了学校科创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要实现研究生全覆盖,让人人都有项目,这还远远不够。

2019年,中南大学决定“牵手”企业,开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校企联合创新项目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列出,并提供3万至10万元的项目经费。学校则面向所有研究生发布这些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愿申报。

经过严格的初审推荐、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后,最终确定的项目将签订三方协议,由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项目成果经学校和企业共同评审通过后即可结题。

刚开始,学校面临不小的挑战。戴吾蛟坦言:“我们并不了解企业的具体技术难题,只能从已有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入手,一家家跑,一个个问题收集。”2019年,学校仅有几十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随着项目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现在,校企联合创新项目在该校已经非常“火爆”,研究生申报的积极性非常高。“全国还有很多企业主动找到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生能帮他们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戴吾蛟说,这种“企业出题出资、学校统筹协调、导师业务指导、学生研究实践”的项目模式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实现了多方共赢。

“山河智能就是项目首批受益者之一。”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山河智能技术中心研究生院院长贺继林说,山河智能近年来累计发布39个项目,都是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但要作为重点项目研究的话,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研究生的参与则为企业带来了宝贵的创新力量。

贺继林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无人机带着水管飞到高层灭火时,常会受到风力、火力等因素干扰,该怎么解决?“这个研究的点比较小,但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将其纳入了项目指南中,有4名研究生‘揭榜’,目前实验效果还不错。”贺继林介绍。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与学生至少有一年的深入交流,有利于企业发现并留下优秀的人才。

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们也收获颇丰。2022年6月,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王继光和两个同学一起申报了“智慧矿山无人矿卡的调度”项目。传统的矿用卡车是燃油的,碳排放量大,传统的调度模式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效率也比较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提出的难题。

在项目开展的一年多里,他们深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矿山开展实验,最终成功实现了矿卡运输的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大幅降低了调度成本,其设备利用率提高了5.17%,设备排队等待时间降低了21.23%,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个项目是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大大提高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一生受用!”王继光说。

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孙伟表示,校企联合创新项目模式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提升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学校将会进一步深化发展该模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5日第1版

作者: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余杏 王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