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霜月

浮 时 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姜萍批判中考分流,

是把好好的励志故事讲歪了

今天刷屏的女生,叫姜萍,17岁,江苏涟水中专学生。她花两年时间自学高等数学,最终以93分的高分,名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

刷屏的原因源于“17岁女生”“中专生”“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这几个关键词的组合碰撞。无论是说她的成绩打破了人们对于女生、对于职高生的某些成见,还是说她证明了中国人在国际竞赛舞台上的数学天赋,她都确实极具新闻性,而且是爆炸性的!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家主流媒体都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希望借姜萍的事例向人们传达“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励志观念。但偏偏有人总想把这样的励志榜样变成浇他心中块垒的武器。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便是拿姜萍来批判中考分流。

他们认为,这样的数学偏才为什么会“流落”在职高呢?罪魁祸首便是中考分流。而江苏又是全国执行普职五五分流最为严格的省份,更应该大批特批。

我不想从逻辑上去和这些人费口舌,我只想请这些人睁眼看看与姜萍有关的事实。

第一,姜萍不是中考分流被迫去的职高。姜萍虽然偏科,但中考还是考了600多分,尽管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一般的普通高中还是可以上的。姜萍是因为个人家庭原因选择去了涟水中专,在那里就读服装设计专业。

第二,姜萍选择去读职高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数学爱好。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实际上很好理解。姜萍偏爱数学,其他科的成绩却并不是太理想。姜萍选择职高,正是看中了职高文化科目少,要求不是那么高,她可以摆脱追求学科平衡的题海困局,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她的兴趣爱好——数学。

第三,英语不是姜萍上不了重高的绊脚石,相反是她学好数学的垫脚石。有人借姜萍来攻击如今教育体制中三大主科始终保有英语这一现状,认为很多天才正是因为英语而折翼坠落,特别是像姜萍这样的偏才,白白耗费了他们的大量时光。但姜萍自学高等数学,读的是英文版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姜萍凭借查词典和翻译工具,靠着惊人的毅力啃了两年,才闯出了一条职高生超越大学生的蹊径。

所以,拿姜萍批判中考分流,论据就过不了关,更遑论逻辑正误。

每当一个励志故事出来,总有人把它变成攻击的武器,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人们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这没有问题,但有人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制造舆论撕裂,这就不对了。

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陷入了这种白左分子制造的“政治正确”舆论陷阱而痛苦不堪。

我想说,那些反对中考分流的人,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为什么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还时不时听说有孩子因为抑郁而怎么怎么样?

事实上,纯粹的文化学习,不少的孩子在初二以后就非常痛苦了。不是太痛苦,但在百般煎熬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一方面大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另一方面又大讲要普及高中,甚至普及大学,让每一个孩子都一定要学很多很多的文化知识。这不矛盾吗?

一个职高的姜萍,一个数学偏才姜萍,一个17岁的女生姜萍,她就能说明不该中考分流,应该逼着每个孩子去学高等数学微积分吗?

如果硬要这样,那本该被孩子们仰望的姜萍,就成了孩子们不忍直视的灾难。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我们应该点赞和学习的是姜萍身上那种为爱好舍得付出、为梦想勇敢追逐的精神,而不是将她变成扼杀其他爱好和梦想的武器。

不是这海里有一条鱼可以飞,便要以此为例逼着这海里的所有鱼都得飞!

所以,“中考分流”,有它实行的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资料源自网络,若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