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第六届“北京智源大会”在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展示中心开幕。全球首个低碳单体稠密万亿语言模型,全球领先真机实验成功率突破95%的泛化抓取技术,能反思、可随机应变的铰接物体操作大模型系统、全球首个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作为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北京新型研发机构,智源研究院发布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

大模型让机器人能“应变”

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表示,语言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通用人工智能非常核心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是让人工智能感知、理解物理世界的终极技术路线。未来,大模型将以数字智能体的形态与智能硬件融合,以具身智能的形态从数字世界进入物理世界。

据透露,智源研究院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已在机器人泛化动作执行和智能大小脑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突破性成果。

举例而言,用手抓取东西是机器人最基础的一个动作,但以往机器人面对反光、透明物体时,经常会出现“看不清”“看不懂”“抓不准”等问题。研究人员在仿真系统中构建了千万种场景,基于其产生的超10亿级抓取数据,实现了抓取能力的提升。借助这项技术,即使在复杂光线透射、反射的情况下,机器人依然能够准确感知透明、高反光等物体的形状和姿态,并预测出高成功率的抓取位姿。

多项成果均为全球首创

训练算力能耗高是大模型行业的一个普遍痛点。对此,智源研究院和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基于模型生长和损失预测等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并推出全球首个低碳单体稠密万亿语言模型Tele-FLM-1T。据悉,该模型仅以行业内普通训练方案9%的算力资源,用4个月就完成了3个模型总计2.3Ttokens(token是大模型中可以理解和生成的最小意义的单位)的训练。

具身智能应用在医疗等领域,将给大众带来更多福音。以智源研究院与领视智远研发的全球首个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为例,其实现了全球首例真人身上的自主心脏超声扫查,能够解决心脏B超医生紧缺、诊断准确率不高等难题。基于超声影像和机械臂的受力信息,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能够在高速动态环境下快速计算、提取心脏特征,实现相当于自动驾驶L2、L3级的智能化水平。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的准确性能与高年资医生保持一致,稳定性上,智能心脏超声机器人更胜一筹。

科创“催化剂”支撑产业高地

据了解,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在科技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共同推动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王仲远表示,海淀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在空间、人才、生态等多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也为智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海淀区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全产业链部署,集聚企业超千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工智能学者占全市超80%,AI2000全球顶尖学者占全市超70%。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海淀区将加快开放普惠算力,推动高质量数据汇聚共享,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措施,围绕人工智能街区等区域为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服务保障。

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智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前沿布局多模态、具身智能、生物计算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产生更多国际领先成果,助力我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奇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