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朋友短讯」vol.4

2024.6.15

「野朋友短讯」

同步更新于本号

小红书:流浪自然

请看今日「野朋友短讯」

野朋友短讯:

爪哇犀遭遇致命一击

印尼官方近日通报破获一起骇人的盗猎事件——14名盗猎分子自2018年起射杀了26头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据其供述,盗猎所获犀角全数走私流入我国。而爪哇犀全球种群规模仅在70~80头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爪哇犀曾广泛分布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各国、我国西南部和印尼群岛。在过去几千年中,爪哇犀受到强烈的栖息地破坏和猎杀威胁,其印度亚种(Rhinoceros sondaicus inermis)已于上世纪初灭绝,残存于越南吉仙国家公园的越南亚种(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最后一头个体于2010年被猎杀,继而宣告灭绝

此后,印尼爪哇岛上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即成为该物种最后的栖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是该物种最后的栖息地。

由于栖身密林,性情谨慎,对爪哇犀的科学研究十分匮乏,其种群精确统计一直存在困难,但一般认为现存的爪哇犀不足80头。值得注意的是,乌戎库隆的爪哇犀种群自1967年的低谷(不足30头)缓慢恢复到80年代的50~60头,此后恢复速度明显减缓,甚至一度出现倒退,这很可能是由于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很难再支撑更多犀牛生活,故而虽然近些年印尼官方通过增设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犀牛幼崽画面,但其种群规模应当不会有太大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4月拍摄到的爪哇犀幼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由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爪哇犀幼崽

换言之,此次破获的盗猎团队猎杀了现存爪哇犀种群的1/3。考虑到盗猎分子的作案时间跨度长达数年,期间也有犀牛幼崽被发现,爪哇犀种群应当也有动态恢复,但爪哇犀繁殖效率并不快,5年内猎杀1/3的个体依然对爪哇犀造成致命性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对到案人员的审讯发现,参与盗猎者都是乌戎库隆周边村落居民,其中一伙由头目Sunendi领导,共计10人,自供猎杀了22头犀牛;另一伙由头目Suhar领导,共计4人,承认猎杀了4头犀牛。盗猎团伙在保护区内检查官方设置的红外相机录像,也自己架设的红外相机,由此发现犀牛踪迹,结合足迹追踪、谷歌等卫星地图绘制犀牛活动地图,以自制组装猎枪完成猎杀(图9)。两团伙通过同一中介销售犀牛角,该中介供认,犀牛角全部流向中国市场。目前印尼警方已锁定2位中国买家。

尽管受到多份国际公约保护,对犀牛的盗猎规模却并未明显衰减,尤其是在南非、纳米比亚等犀牛栖息地,盗猎依然是影响犀牛种群恢复的主要因素,2023年仅在南非就有499头南白犀被盗猎。这导致自2017年以来,全球5种犀牛的总规模缩减了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非洲的犀牛盗猎更为常见,尤以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夸祖省的盗猎规模最大,而印尼的盗猎新闻在过去十几年十分罕见

然而印尼的两种犀牛——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的盗猎新闻很少出现,本次破获盗猎案之前,爪哇犀已经有十几年未发生盗猎事件。曾有乐观的声音认为,这是印尼保护得力的表现。

不过本次突发的盗猎事件可以表明,盗猎分子在如此长时间里如此大规模盗猎,官方却长期没有察觉,折射出印尼的犀牛保护仍存在许多不足。

更值得注意的是犀牛盗猎的需求端。长期以来,犀牛角的主要市场一直在东亚地区,尤其以我国、越南两国最为突出。和象牙不同,犀牛角除工艺品需求之外,“医用”需求更为旺盛,而且犀牛角的“药效”还在与时俱进的变化——从传统的祛热,已经演进到“抗癌”。犀角的意向“消费群体”也比象牙要广泛的多,甚至不局限于富人群体,我自己在家乡小城里就听过工薪阶层的癌症患者家属讨论犀角抗癌的传言,显然有购买的冲动。旺盛需求不仅指向受到保护的5种现生犀牛的角,甚至连西伯利亚冻土下埋藏的披毛犀亚化石犀角也包含其中,此前已出现过走私披毛犀角“入药”的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库特猛犸采掘者和他的意外收获。这支披毛犀角被越南买家以14000美元购得,最终将被打磨成“治疗癌症”的犀角粉服下(图片:Radio Free Europe,拍摄者:Amos Chapple)

因此,本次盗猎新闻备受关注,因为其反映出全球盗猎网络和非法消费市场的管制仍有不足。而这种不足很容易对爪哇犀、苏门答腊犀等极小种群物种带来毁灭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男人在流浪

流浪自然

流浪自然

想变胖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