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限“黔”力从头越——看多彩贵州如何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新时代的贵州,给人们什么样的印象?

是绿意盎然贵州:满山郁郁葱葱、林间鸟鸣声声、空气沁人心脾、山间清泉潺潺,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绝佳去处;“黄小西,吃晚饭”(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让贵州成为大家最想去,去了又舍不得走的地方。

是发展奋进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黔贵大地,万桥飞架、大道纵横,“千沟万壑”蝶变为“高速平原”,“偏居一隅”转变为“西部通衢”;以“富矿精开”推动矿产资源大省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以“东数西算”的算力、产业、赋能扬帆数字蓝海;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走贵州,到处都是茶园、果园、花园,乡村处处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是魅力绽放贵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活力四射,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遵义会议”,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诗篇。

“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寄予的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干成了一件件大事要事,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险关,保持了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牢记殷殷嘱托,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走进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指出“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求“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

在化屋村,当地村民把“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大力发展苗绣,很多年轻人都吃起了“手艺饭”,去年苗绣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为贵州依托农业产业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指明了方向。

贵州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在晴隆县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茶籽化石”,距今已160多万年。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发展,如今的贵州遍地都产茶,22个县的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湄潭县连续4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铜仁生产的抹茶,产销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走进贵州茶区,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在云中长、云在茶中飘,干净无污染、绿色生态造就了贵州茶的高品质。

在贵州,辣椒的种植面积约占全球的近1/10、全国的1/6,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有18个。虾子镇,这个遵义市的一个小乡镇,现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辣椒城”,这里买卖全球,发布的辣椒指数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风向标”。

如今的贵州,你尽可品尝味美色香的辣子鸡、回味绵长的酸汤鱼、肉质细腻的贵州牛、脆而不生的肠旺面等地道美食和特色小吃。茅台镇、多彩贵州城、青云市集……在贵州的每一地,您尽可举杯小酌、畅叙友情,用醇厚绵甜的贵州酱酒和香气浓郁的苗家米酒等美酒佳酿“怡情”,喝香气清雅的都匀毛尖、滋味纯冽的湄潭翠芽、回味甘甜的“普安红”“遵义红”等特色佳茗“清心”。

从农产品单品的发展中不难看出,贵州山地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步伐稳健,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为服务全国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位于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扛牢保护重任,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是贵州最鲜明的标签。行走贵州,你会发现,贵州的天,碧空如洗是标配;贵州的水,水清、岸绿、景美;贵州的山,每座都有故事;贵州的土,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当。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守护好这天地山川,是检验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的试金石。贵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

在从江的岜沙苗寨,每个孩子出生,父母都要种一棵“生命树”,孩子与树同生共长,村寨周围的古树达1300多株。

2022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制定36项重点任务、49项重点任务清单,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创新生态建设机制等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持续走深走实。

贵州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3%,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动植物种类全国第三。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6%,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99.1%,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全省绿色经济占比从2017年的37%增长到2023年的46%。

生态底色的“高颜值”,带来经济发展“高产值”。自2020年以来,贵州省在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22年印发实施《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部署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等6个方面重点任务。2023年,正式挂牌成立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溢价中创造更多“金山银山”。

曾经“苦甲天下”的赫章县海雀村,当年千辛万苦挣来的“绿水青山”,现在正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被誉为“西南竹海”的赤水市,当地围绕竹子做“绿色文章”,132.8万亩的竹林摇身一变成为年综合产值达73亿元的大产业。

生态的贵州,是很多人心里诗的远方、梦的故乡。生态的“金字招牌”既是贵州不断吸引人气、聚集财气的“秘诀”所在,也为贵州旅游火爆出圈提供不竭源泉。

“贵州满眼是风景,处处有风情。”“贵州山好水好生态好,人好景好风情好。”贵州旅游“金字招牌”既有体验感,更有实体支撑——757个村寨中国传统村落、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4个旅游度假区、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近年来,贵州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大力推进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存量旅游项目提质增效“四大行动”,加快文旅、体旅、酒旅等“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

如今,来贵州看一场“村超”“村BA”,在激情赛场和各族群众一起呐喊,感受最炫民族风;听一场路边音乐会,在人潮人海中感受高雅与通俗的精彩结合;吃一次长桌宴,感受“酸溜溜”“甜滋滋”“火辣辣”的味觉盛宴;在世界级美景中,品一杯世界级美酒,感受诗酒田园的美好生活。

保障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走进遵义市花茂村村民王治强的农家乐小院,一眼就能看见门口的笑脸墙,上面贴满村民露出笑脸的照片。

2015年6月16日下午,就在王治强家的这座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乡们拉家常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现在日子好了,天天像过年!”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贵州曾经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6个贫困县如期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脱贫攻坚伟大胜利造就的历史巨变,在“村超”“村BA”发祥地的榕江、台江得到了有力印证。2014年,两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分别为3063元、2739元,到2023年,两县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分别增加到14896元、15488元。数据的背后,是当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很多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世代以来饱受贫困困扰、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如今,面对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两个全国之最的省情,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战略牵引,动能澎湃。聚焦重点群体,紧盯动态监测帮扶;聚焦重点任务,狠抓脱贫群众增收;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一系列举措让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安顺市西秀区新安街道彩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高唯梅在城里开了餐馆,儿子大专毕业考上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女儿在家门口的启新小学上学,一家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关键自己要勤快。能做就多做点,总不能闲着。”高唯梅说。

“有一种幸福叫打工不出门。”贵州安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成型前段组组长晋方然脸上洋溢着幸福,“家门口找到活干,能有钱赚,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每月还能存下5000多元。”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清晨,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坚持保本微利经营,让农民和市民两头都得实惠’的运营模式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贵州合力超市集团董事长李德祥说,将全力以赴走出一条惠民兴农好路子。

柴米油盐是民生,社区治理也是民生。“扫一扫二维码,你的心愿就能实现。”这样的一幕持续在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上演。“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元社区时的这番话,说到了群众心坎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环境……一件件民生关切,一次次成为贵州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贵州干部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中,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凝聚起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