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妧晨

注:本文根据《红楼梦》原著立论

◈希望用不同视角看经典,予你不一样的世界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雨村第一次出场面对甄士隐时,他“忙施礼陪笑”,态度十分恭谦,好不礼貌。

而当他与甄士隐纵酒欢歌后,甄士隐接济他时,他不过“略谢一语”,傲慢之情到底是溢于言表了。

以前看这段,我只觉得别扭和心生警惕,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直到如今重温《红楼梦》,我才懂:

人际关系的暗流涌动,才是贾雨村变脸前后的最大看点啊!

玉在椟中求善价

玉在椟中求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里曾介绍过:

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所以,这样一个“腹中空有文墨”,可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穷小子,在面对甄士隐——这位当地的豪门乡绅时,才如此的守礼和恭敬:

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否?”

虽然,贾雨村表现出了十足的礼貌,但是他骨子里的清高自傲,却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

所以,后来他的略谢一语,才是他面对甄士隐时最真实的态度。

贾雨村前后的变化,到底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原文的这一段话,就道尽了所有的真相: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得接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贾雨村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他缺乏为人处事的圆通,自己不但恃才傲物,还心思浮躁、脚底不稳,自然没法做出稳稳的成绩。

可见,他后来被皇帝革职,就证明了他性格上的这个问题: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恃才傲物之人,怎会轻易的屈居人下呢?

只能说,贾雨村对甄士隐态度的前后变化,道尽了他骨子里的现实和势利!

所以,如今再品他扬出口的那句诗,才隐喻出了他变脸的真相: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人际关系的暗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甄士隐)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贾雨村接受甄士隐的馈赠时,心中终于变得波澜不惊了。

而这种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背后的“人际暗流”,是被甄士隐的这席话,给激发出来的:

“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贾雨村由一开始——小心谨慎、局促不安,到后来——泰然自若、矜傲不羁。

甚至,喜不自胜的他,连最后的一点体面都不去顾及,只在临走时留下一句:

“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

他便一走了之了。

如今,再来看这一段字句,当真是表现得如此力透纸背,将人性的暗流涌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贾雨村并不知道甄士隐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有求于人,自然要表现得唯唯诺诺和谨小慎微,因为他有求于甄士隐。

但是,当他听到甄士隐欣赏自己时,那份侃侃而谈的欣赏和溢于言表的真诚,让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觅得知音”、“深深感动”。

他仅仅是产生了高人一等的自傲,和不可一世的恃才傲物。

所以,他从骨子里觉得:

自己和甄士隐不是一路人,甚至自己以后绝对不会有求于他,对于给予不了自己任何价值的人,贾雨村不会费心费力的去讨好,所以,他自然看不到甄士隐对他的一片真诚和真心的善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后来英莲被找到时,他才不会去实现自己的千金诺言——帮英莲回家。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他自然,也确实无能为力。

所以,人际关系里:

每一回合的迎来送往,都发挥着或试探或对垒的作用,可见,为人处事虽然需要足够的真诚,但却不可全抛一片心,把自己的老底都给交付出去。

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而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互惠互利才能长久”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贾雨村变脸前后迫不及待的姿态,说透的是什么呢?

说透的不过是——现实里存在着的,太过正常的趋炎附势和人走茶凉!

可见,贾雨村变脸前后最大的看点,恰恰藏在这幽暗的人际暗流里,更藏在这隐秘人性的较量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妧晨,读经典,谈古今,论人性。
愿以现代人的视角,领略古人的大智大慧,用古人吉光片羽般的智慧,过好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在书中相遇,也让我们都能心有所念,事事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