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锋在高原铁路沿线陡峭山崖上测量岩石产状

文—本刊记者 宿云燕

在广袤无垠的西部高原上,一条条钢铁巨龙穿越崇山峻岭,连接着祖国的心脏与边陲。这些奇迹般的铁路是无数筑路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其中,一位年轻的佼佼者——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罗锋,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三藏青年”的精神内涵。

罗锋曾坚定地说:“不上高原非好汉。”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决心与信念,更是无数铁路建设者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与勇毅,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坐”上火车看世界

罗锋的成长与家乡铁路的变迁紧密相连。

1992年,罗锋出生于陕南安康的秦巴山区里。20世纪70年代,县城第一次迎来火车的鸣笛声,不仅打破了家乡的封闭,更为这里的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希望。罗锋的外公,曾是汉江上一位辛勤的船夫,他向罗锋讲述了过去往返武汉的艰辛——一趟旅程需要耗费十几天的时间。然而,铁路通车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罗锋的家乡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沿着铁路线,一座座新区拔地而起,带动了县城经济的蓬勃发展。罗锋见证了这一切,他深知铁路建设对于沿线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他感慨地说:“我见证了铁路如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9年,罗锋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他乘坐襄渝铁路一线前往武汉。仅仅一个月后,襄渝铁路二线就通车了,这一变化不仅让他的回家之路更加便捷,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铁路对于地方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由于铁路的开通,他的家乡得以重新规划,开拓出一片新的城区,现在已经成为县城的副中心。这种铁路的带动作用给罗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他从事铁路工作的决心。

2016年,罗锋将参与建设家乡铁路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也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最终,他与公司实现了双向奔赴,开始了自己的铁路建设职业生涯。

罗锋与青藏高原的深厚情缘始于2011年。那一年,他追随藏族同学扎西南美的脚步,踏上了通往雪域高原的旅程。他们历经44个小时的硬座之旅,穿越了高原的险峻与苍茫,最终抵达了拉萨。这次经历对罗锋来说意义非凡,他亲眼目睹了高原铁路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铁路在高原上建设的艰辛与不易。在这次旅行中,罗锋对铁路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了解到,高原铁路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更是一次对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考验。

“不上高原非好汉”,这是罗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氛围。这种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氛围在他们中间代代传承,激励着每一个成员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高原的工作经历,对团队中的每一个铁路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历练,它不仅提升了大家的专业技能,更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彼此的榜样。

青藏铁路第三代总设计师李金城副院长的故事让罗锋至今铭记。2000年,李金城带领团队深入环境恶劣的唐古拉山无人区进行了为期两天两夜的徒步踏勘工作,在遭遇大风雪、体力严重透支甚至多次摔倒的困难情况下,他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团队成员加油鼓劲,并最终成功摸清了线路方案。这次踏勘不仅奠定了唐古拉山越岭的线路方案基础,而且还由于线路的优化而节约了高达8亿元的工程投资。这一巨大的经济效益正是李金城及其团队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精神所带来的显著成果,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包括罗锋在内的每一个团队成员。

罗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锋

是受益者,也是创造者

在高原铁路建设的壮丽画卷中,罗锋作为地质勘察的先锋,肩负着为铁路线路设计和工程安全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他的工作分为两大关键部分,每一项都考验着专业知识、经验与技术水平。

作为铁路设计副总设计师,罗锋常常需要深入野外,对目标区域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前期勘探阶段需要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如青藏高原与亚欧大陆碰撞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宏大过程,还要精准把握活动断裂带——地震频发区域的分布与特性。这些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铁路线路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掌握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基础上,罗锋会进一步细化勘察,聚焦地质灾害的识别与评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的监测与分析,不仅要求他们准确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规模,还需评估其稳定性,为铁路线路的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在藏东南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高山峡谷之间,地质选线工作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在选定线路后,罗锋带领团队对路基、桥梁、隧道等不同类型的工程进行地质勘察。他们通过钻探和物理勘探等多种手段,深入地下,获取第一手的地质资料,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参数。特别是在面对高原冻土等特殊岩土时,他们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全可靠。

勘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9年7月20日,罗锋和他的团队踏上了高原地质勘察的征程,目标锁定在一条关键的地质界线上。这条界线不仅关乎线路优化的合理性,更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成本控制。当天清晨,他们按照遥感手段规划的线路出发,但高原的交通条件给他们的行程带来了极大挑战。经过数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预定的调查点。幸运的是,仅用一个小时,他们就找到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基岩点,这为他们的勘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在寻找第二个岩性点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一个陡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面对险峻的地形和逐渐耗尽的体力,罗锋冷静地作出了决断。他果断决定放弃直接下山的方案,转而选择回到原路,以确保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在艰难的回程中,罗锋和队员们相互扶持,克服了高原的恶劣环境和身体的极限。当看到山下救援队伍的灯光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兄弟之间的情谊。最终,罗锋和他的团队成功返回了营地。这次经历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的磨砺。罗锋表示,这次勘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让他更加珍惜与队友之间的情谊,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高原铁路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对于高原,罗锋是有特殊感情的。因此,他给第一个孩子取名为“珈南”,灵感来源于中国最美山峰之一的“南迦巴瓦峰”,希望其能够像这座山峰一样,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罗锋说:“我想告诉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和挑战。只有经历过磨砺和锻炼,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