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称呼里往往带有“父”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所以典籍里很多情况下称他为“尼父”。唐人李涉《怀古》诗中“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孔子去世时,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哀公给他开追悼会致悼词时,也悲伤地称他为“尼父”。其实查一下《孔子家族世系表》可看出,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四世祖祁父称呼里都有“父”字。
此外还经常可以看见伯禽父(鲁国第一任君主姬伯禽,就是那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圣人周公的儿子)、仲尼父(孔子)、叔兴父(春秋时周朝内史官)等类似叫法。
这里的“父”不是“父亲”、“老子”、“爹”的意思,孔子学养再深厚、再权威,鲁哀公也不会当众称他为“仲尼爹”的!古代人名里的这个“父”字其实是个通假字,其本字是“甫”(fǔ)。
《说文解字》中讲:甫,男子美称也,所以“甫”在古代通常是附加在男子名字里的美称。古时对成年男子,不宜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个与其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或“表字”,以表其德,面对面打招呼时称表字显得彼此尊重。
比如著名的国民党高官张治中就经常被我党领导人称呼为“文白”先生(他表字"文白”)。“甫”后来就多用于人的表字。实际上“父”、“甫”经常互换通用。
例如上文中的“尼父”,汉朝的班固在其著作中就说“孔子反宇(孔子的脑袋是中间低四周高,直白地说就是孔子的脑袋顶部是往下塌陷的。),是谓尼甫。”;《三国演义》 里说诸葛亮喜欢唱《梁甫吟》,通常也写作《梁父吟》,大约是一位“梁先生”写的一首可吟唱的诗歌。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最后一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其意思就是:(与我——王安石同游褒禅山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可见王安石提到的四人中后三个人王回、王安国、王安上(其中后两位是他亲弟弟)的表字里都带有“父”(甫)字,即深父、平父、纯父;其实王安石本人字“介甫”,实际上也可以写成“介父”,就是依照春秋战国时的用法一直沿用下来的。
后世有句常见客气话“请问台甫?”,也就是请问您的表字是?当然“父(甫)”用来称呼的男子一般是成年的男子,如“众甫”就是当众演讲时的客气开场白,犹言“各位父老……”。
与“父(甫)”类似,在古人名字称呼里出现频率也很多的还有一个“子”字,比如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等,其实这里“子”和前者“父(甫)”的用法比较类似,也是常常加在男子姓氏后面的一种尊称,其实他们的本名分别是李耳(字聃)、孔丘(字仲尼)、孟轲(字子舆)、韩非、墨翟,这些称呼后的“子”算是一个后缀。
加个“子”不过是突出“尊重”,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事业有成的人,可以理解为夫子、先生、老师等,此后还进一步拓展到先秦诸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
正因为“子”这个字比较好,所以它是古人起名表字的热门字,以后不满足于做后缀了,干脆直接取到名字里边去,类似国人五十至七十年代起名喜欢称“保国”、“卫东”、"爱国"等等。
如孔子的知名弟子名字里带“子”的太多了:比如仲由(字子路)、颜回(字子渊)、端木赐(字子贡)、冉有(字子有);亚圣孟轲,字子舆;孔子的孙子孔伋也表字“子思”。
后世的大学问家苏轼字子瞻,他弟弟苏辙字子由,司马迁字子长,晋朝的创建者司马两兄弟中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上……要说古往今来起名最有水平的是诗圣杜甫,他老爹这个名字起得相当的妙!
首先杜甫名里占有“甫(父)”这个字,这个前文已经说过,是取名的热门字;其次,他的表字——(杜)子美里有又有“子”这个字,有甫(“父”)有“子”,焉能不“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评价他“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夸他的诗,其实用于夸他的名字也很合适的。顺便说一下,近代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字“仲甫”,看来也是他老爹当初取名时看中了这个“甫(父)”字!
设想我们能“穿越”返溯历史,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走到大街上,看到的那些衣冠楚楚的“大人先生”们,不是“父”(甫)就是“子”,岂不是满城尽是“父”与“子”?
热门跟贴